Page 152 - 《社会》2019年第5期
P. 152

“孝”之道的社会学探索


   要道》)。此时此刻,义和礼所发挥的指导与规范作用都是在于恰当地
   处置人的情感,从而使大喜大悲或者恣意、娇惯、宠溺、狂妄、任性等受
   到克制。据此,中国人的社会化历程就是从小学会“尊敬”“顺从”“乖”。
   的确,从构词上看,“孝”也总是和“敬”搭配(孝敬),或者和“顺”搭配(孝
   顺)。它们作为个人的行为方式,即是表达“孝心”,作为社会运行方式,
   即为“孝道”: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
       母取其哀,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
       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
       祀。(《孝经·士章》)
       情感的恰如其分,其合理性最终也是天人关系中得到解释的。《中
   庸》开篇写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 节,为之 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
       而亢仓子的一段关于道与孝的论述可以与《中庸》的此番论述相对照:
           闵子骞问仲尼:道之与孝相去奚若?仲尼曰:道者,自然
       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夫其包运天地,发育万物,曲成
       类形,布丕性寿。其功至实,而不为物府,不为事官,无为功
       尸,扪求视听,莫得而有,字之曰道,用之於人,字之曰孝。孝
       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以承之,顺承
       颜色,无所不至。(《亢仓子·训道篇》)
       从这番论述中,我们发现,人取中庸之道所表达出来的天地位育之
   和,与人选孝之道运行出来的人伦达道之和是一致的。只不过,《中庸》
   论“情”是从更加抽象的天道上论的,而孝中论“情”是从人道上论的。

       五、《二十四孝》:榜样的力量与偏差

       从社会分层与社会现实来看,《孝经》所谈的“孝”之道理至多只能
   达至文化群体,而孝所承担的实际功能却是希望让全社会民众都能行
   动起来。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单纯地学习和背诵《孝经》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是要给出人物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召大众。这样的力量首先
   需要天子做出表率,也就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

                                                          · 1 4 5 ·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