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社会》2019年第5期
P. 153

社会· 2019 · 5

   海,盖天子之孝也”(《孝经·天子章》)。颜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
   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颜氏家训》)。胡适( 1996犫 : 69 )也
   认为,“孔子的教育哲学和政治哲学,又注重标准的榜样行为,注重正己
   以正人,注重以德化人”。作为起到表率的个人,儒家认为历史上的大
   圣人都是在孝上有重要体现的。比如,“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
   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中庸第十七》)“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 中庸第十九》)“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既然这些
   大圣人都是因孝而留名于后世,那么后来者,尤其是帝王将相都应该在
   其感召下行孝。
       随着历朝历代孝行故事的增多,一些学者或者民间文人开始编撰
   诗歌、图册、故事集等广为宣传。历代汇集,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流传
   于元明清乃至民国的《二十四孝》了。《二十四孝》的普及及其产生的影
   响力又使得好事者在此基础上再编撰了《二十四孝图诗》《二十四孝图
   说》《后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前后孝行录》等,清朝的同治、光绪时
   期的俞诚甫外加七十六篇,凑成《百孝图》,胡虎臣则将其放大十倍,变
   成《二百四十孝》,这些均有广泛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二十
   四孝》,因为无论是其代表性(指此书在其他孝道书籍中的地位,而非指
   故事的代表性),还是其社会影响力,此书都是其他作品不可比肩的。
       以现代社会学的方法来处理“二十四孝”的故事分类及其代表性,
   会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因为传统文化所建立的知识体系与生活方式
   都与现代观念不同,导致我们如果以现代分类来梳理孝的内涵与外延
   会困难重重。为了贴近于故事本身所想传达的含义,笔者将从故事本
   身讲述的内容大致勾勒出孝道可能具有的一些特点。
       从教化方式上讲,古人收集孝道故事,强调的不是代表性或典型
   性,而是极端性,越极端越好。以现代社会学方法而论,极端的个例是
   没有意义的,什么也说明不了,只能说明这样的个例一般不会发生。但
   回到传统社会,回到中国人的常见看法,显然事迹是越极端越好,因为
   以极端的例子作为榜样,意味着普通人的差距。其意义在于,既然世间
   有人在一种行为上能做到如此的地步,说明我们自己将不会为日常艰
   辛付出或沾沾自喜,或叫苦不迭,而应该看得十分平常,因为比较这些
   事迹,自己怎么做都是微不足道的。《二十四孝》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多
   数故事都倾向将其人物的家庭设置为贫寒之家。这一个特点也应该引

    · 1 4 6 ·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