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社会》2019年第5期
P. 154

“孝”之道的社会学探索


   起注意。我们从对现实的观察发现,所谓孝子,通常更容易出现在比较
   富裕的家庭,这种现象除了其家风及文化教养比较好外,还有一个社会
   学的理由是,富裕家庭更具备可传承性的社会资源。说得通俗一点,儿
   女孝顺父母是因为双方都明白各自可控制的社会资源,比如,根据西方
   社会资源理论,“爱”或者“服务”可以同“货物”或者“金 钱”相互交 换
   ( 犈.犉狅犪犪狀犱犞.犉狅犪 , 1976 )。所以,如果父辈手上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
   诸如财产、权力等,都能引起资源的传递,子女当然更容易表现出孝顺。
   的确,有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故事说的是富裕的或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
   偏向孝顺父母,也会讲述有财富的家庭子女在分财产方面经常大打出
   手。但贫困人家就不同了,由于家中几乎没有值得交换或竞争的社会
   资源,所以爱父母或侍奉父母并无可期待的家庭资源。那么,为何孝行
   的故事要从这里开始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说的。中国人的孝作为一种
   互报模式,在于情感上的亏欠,因此,由贫困家庭中的子女来讲述孝行,
   才可以看到不带有功利性的爱或服务及情感与道义上的任劳任怨,或
   无怨无悔。再者,这些故事还有一个特点是,孝往往是对人的种种考
   验,于是,故事中会设置很多障碍,而且,有的障碍不是人为的,而是不
   可抗拒的。笔者判断,这种孝想宣扬的含义是,即使人此时无能为力,
   如果存有一份孝心,便能感动天地,这显然是以天人框架来解释孝道的
   力量。这不仅让人联想到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因
   为愚公并没有靠子子孙孙挖山不止而挖出一条门前的通道,而是最终
   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了。可见,《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想说的道理看
   起来比较荒谬,但这对考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重要的意义。
       从方法上讲,虽然古人也明白编写故事的同质性不能太高,否则内
   容上会千篇一律,但究竟如何选取故事材料,“二十四孝”似乎还是无章
   可寻,估计是发现一个故事好,有教化意义就收集一个,积少成多,最终
   确立讲二十四个。有一种观点认为,之所以要选择“二十四”这个数字,
   也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陈正宏, 1992 : 19 ),可见,编写人认
   为编撰人间故事的数量也要架构天人关系。为了便于后面的讨论,这
   里先把故事序号及标题(根据元代郭居敬的本子)罗列如下:
       ( 1 )孝感动天;( 2 )戏彩娱亲;( 3 )鹿乳奉亲;( 4 )为亲负米;( 5 )啮指
   心痛;( 6 )单衣顺母;( 7 )亲尝汤药;( 8 )拾葚供亲;( 9 )为母埋儿;( 10 )卖
   身葬父;( 11 )刻木事亲;( 12 )涌泉跃鲤;( 13 )怀桔遗亲;( 14 )扇枕温衾;

                                                          · 1 4 7 ·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