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社会》2019年第5期
P. 141

社会· 2019 · 5

   践中未必如儒家所期待的那样,因为其间的转化环节较为复杂。这便
   提醒我们,社会学讨论“孝”,应该关注“孝”本身所引发的可经验性的世
   界。唯有通过对其经验方面的研究,才可以看到一种落地的思想会发
   生什么。
       当然,面对如此浩瀚的相关文献资料,为了提取其社会学内涵,本
   文在此将只选取《孝经》及其理念作为本研究的文本,并在经验上考察
   比较定型的《二十四孝》的人物故事。以《孝经》为核心来寻求建立社会
   学框架,其理由在于此书是“孝”之理论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基本上
   继承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也引导了历朝历代的各种论述及其发挥,更
   加重要的是,《孝经》本身也部分说出了对构建社会方面的设想。至于
   选取“孝行”方面的故事,主要是希望从教化层面看到孝的实践能力及
   其限定。虽说不少古人的行孝故事会有不少杜撰之嫌,但其中依然透
   露了社会学想要寻找的问题和答案。

       三、孝:“报本反始”之文化理念

       《孝经》篇幅很小,约一千八百字,共十八章。其布局是先以开宗明
   义来明确“孝”的含义,然后讨论“孝”所涉及的社会阶层及其规范。接
   着,该书阐明了其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尤其是社会治理,最后回到所
   有这一切都得从善事父母等日常细节开始。
       那么,“孝”经过儒家的改造后,究竟赋予了哪些新意呢?《孝经》上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
       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与后世,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段话首先将“孝”明确地从其他德行中提取出来,并指出其他的
   优良品质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孝的完整性应该在三个层次上实现,其
   一是生理性的,也就是理解自己在身体上与父母有什么联系;其二是心
   理上的,也就是有了生理上的联系后,需要明白自己如何善待父母,如
   何服侍父母,处处满足父母的需要;其三是社会上的,要求一个人活着
   应该继承先辈之志,有所成就。所谓成就,这里不但指个人获得的政治
   和社会地位,还意味着完成的是先辈的遗愿,为整个家族带来荣耀。孝
   的其他层次说法在其他文献中也有不少,如《礼记·祭养》中的“大孝尊
   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用匮”,《盐铁论·

    · 1 3 4 ·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