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3 - 《社会》2019年第5期
P. 143
社会· 2019 · 5
一再被无数家庭代代实践,其实是很容易沦落的。事实也是如此,当回
顾包括拥有悠久传统在内的中国历史与现实时,或者借助阅读历朝历
代的正史和家训之际,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孝道与家范的言论层出
不穷,孝行的教化意义被一再放大,另一方面,其所衬托的又是对不孝
行为的警觉。经历了现代化的中国,孝的意识大大衰落,也不见可以在
记忆中被重新唤醒。这一切都说明,人类亲子关系的抚养并无这样的
记忆。如果说人类真有这样的记忆,首先说不通的就是西方文明为何
没有产生这样的记忆,现代人又为何没有这样的记忆。所以,孝的行为
模式只能是后天建立的。尤为需要考察的历史是,孔子所处时代已是
“不仁”“不义”“不孝”“非礼”等社会乱象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时代,孔
子因其文化使命感,也才会以革新者的勇气,竭力且顽强地建立这样的
价值立场,即“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
渊》)。而就“孝”的本身,孔子本人就不厌其烦地说:
今日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不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论语·为政》)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 三年不为 礼,礼必
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
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安。”“女安则为
之!夫君子之居为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
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
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
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中庸十八》)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
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十九》)
在以上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不但强调孝,而且对孝行
的规定也非常具体,几乎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为什么?就是因为人
在此点上是不长记性的,更不用说人在出生的三年襁褓中尚无记忆。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后天的孝之理念的强化,父母的这份爱几乎是白给
的。而守孝三年就是孔子要求后人对父母这份爱以回敬,让他体会到
父母三年的抚育是多么难能可贵。宰我想缩短这一时间,孔子认为这
是“不仁”。试想,宰我将守孝缩短为一年就被孔子斥责为“不仁”,那么
· 1 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