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57
社会· 2019 · 4
迹、清泉深潭,也能兴云致雨。正如朱熹对安溪凤山的描述,“通玄山
顶,不是人间”(谢辰荃、洪龙见, 2003 : 15 、 16 )。平原河谷则与人群的繁
衍相连,如顶庵堂张氏族谱中描述其先民逐水而居,或聚族或散处,张
氏衍派多溯游安溪境内的晋江流域开枝散叶。岩则介于“不是人间”的
山顶和山麓河谷平原之间,这三本县志记录了安溪二十多个山岩,每一
座山岩都有一个代表性的僧人、道人或士人在此驻锡、修行或游憩。岩
是这些高人在山上的活跃之地,他们超然于山下俗世,却未超脱至山顶
的蛮荒绝域。
安溪县境呈圆形,俗称“一块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据其山
形地貌,分为“内安溪”和“外安溪”。“内安溪”群山集结,“外安溪”河谷
盆地交错。明清时期,安溪共分为十八里,并归为上六里、中六里、下六
里。上六里属外安溪,中六里形成内、外安溪的交界地带,下六里则分
布于内安溪的山岭之中。蓬莱平原和清水岩处在内外安溪的交界地
带,属中六里的崇善里(参见图 4 )。
图 4 :内外安溪及清水岩、三庵堂位置示意图
流行于安溪民间的地理知识把整个县境分为三大区域,大致与历
史上上六里、中六里、下六里的范围相对应。民间用一首短诗描述这三
大区域各自的特点:内安溪“虎蛇鹿牯猫”,指的是山区生长的野生动
物,用来形容这个地区的生计经济和自然地理环境;安溪中部,也就是
清水岩所在的内外安溪交接地带是“花锣旗鼓枪”,指的是仪式和民间
戏剧用的道具,古代安溪中部区域有许多民间仪式和戏剧,并且注重家
族和社区礼仪,创造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特色,因而可以用道具代表当
地的地方特色;外安溪所在的城区是“鳝鱼鳌蚕蛴”,指代流经县城中心
· 5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