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53
社会· 2019 · 4
关系。以第一天为例,顶庵堂头人在巡境途中走在第一位,但在每个敬
位停下来时,中庵堂头人却居于正中,而尾庵堂会以祖师像所在的轿辇
总在队伍的最后为由,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压轴。这种多重的结构关
系使三位头人在三天的仪式中都认可自身是仪式的中心。
除仪式中的精巧安排外,这三天又是佛头股内各家各户大摆筵席、
大宴宾客的时间,白天彼此还在仪式中打斗,晚上又坐到同一桌筵席上
吃饭喝酒。宴请的范围越广,来的宾客越多,主人家所在的佛头股乃至
佛头股所属的庵堂在整个三庵堂地域范围内越有“面子”。吃饭本身成
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仪式”,并将白天在仪式中的“争”转化为晚上
觥筹交错的“合”。
三、山上世界
李亦园和王铭铭比较了中西方“朝圣进香”的重要区别。西方社会
的朝圣是个人中心的观念,向地区的或超地区的修道院或者不熟悉的
地方的旅行,被认为是超越了个人的俗世生活轨迹,离开了原有的时
间、空间及旧有的自己(参见黄美英, 1983 : 1 — 22 ;王铭铭, 2011 : 385 、
403 );而在中国的语境中,香客们经过长途跋涉走进神灵栖居的山中,
是为了从高高在上的神灵那里得到赐福和善报,这是一种社会中心的
观念(王铭铭, 2011 : 403 )。也就是说,山在社会之中,社会亦在山中。
处于半山的清水岩,有一些不符合佛教寺院一般性规制之处,却是
当地人对山下社会和山上世界、对世俗空间和神圣空间及其两者关系
的独特认识。 2011 版《清水岩志》在论述佛教寺院的一般性空间格局
与清水岩寺的建筑结构时写道,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结构有一套严整
统一的规格模式,虽然有的寺院受山形地势的限制,不能按平地寺院的
格局构建,但有一点不能变动,即供奉主佛释迦牟尼的大殿应处于整个
寺院的中心位置,而清水岩寺的建筑结构却有僭越出格之处(清水岩志
编纂委员会, 2011 : 498 ),因为它的中心是供奉清水祖师的中殿。清水
岩寺的主体建筑共分三层。一层为昊天口,古时,官方树匾旌表祖师灵
迹多在此,现在供奉着一尊弥勒佛像,两旁有副对联:“大肚能容容世上
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人间可笑之人”。经廊道上第二层楼阁即供奉清
水祖师的祖师殿。第三层名为“释迦楼”,供奉释迦牟尼佛,有楹联书
“分明步入小西天”。与当地人对三庵堂的称呼类似,这三层楼阁也被
· 4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