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32
谁在舞台中央:相声中的民情与政治
特征。在 2005 年至 2007 年前后,郭德纲以《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和
《我要反三俗》等作品揭竿而起,对当时承担着政治教化功能的主流相
声进行反思,尤其还针对以“歌颂”和“教育”为特色的相声予以讨伐,另
外,郭德纲在坚持“复归传统”的同时,又不断结合时代变迁特征与社会
热点展开相声创作,完成了“我”字系列和“你”字系列两个系列的经典
相声作品创作,且以公司化的方式将原本艰难维持的民间相声社团德
云社运营得风生水起。那么,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郭德纲的相声风格,以
及其中呈现的民情与政治的关系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层面做以分析。
(一)真创新:突破双重权威结构的“我”字系列相声
从 2006 年前后开始,郭德纲和于谦先后创作并表演了一系列以
“我”字为开头的相声作品,例如《我是黑社会》《我要反三俗》《我这半辈
子》《我是文学家》等,这些相声作品本身诙谐幽默,故事曲折,包袱众
多,结构紧凑,加之郭德纲对传统相声所要求的“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
的扎实掌握,使这些作品很快走红,他本人也从过去苦苦支撑小剧场的
相声艺人变成了德云社游刃有余的掌门人。在本章中,笔者以《我是黑
社会》为例,简要讨论其文本结构与时代背景,以此分析郭德纲相声作
品中蕴含的时代要素。
其一,在文本结构上,《我是黑社会》在秉持“故事曲折”和“人物鲜
活”这两个相声基本要素的同时,重新在相声中引入传统因素———在该
作品中,不仅消逝已久的传统相声中以荤腥话和伦理哏为主体的“垫话
儿”部分“重出江湖”,而且在郭德纲及德云社其他成员的相声作品中这
类成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德云社不仅在相声演出的场域和
方式方面从作为“国家舞台”的电视节目回归到“小剧场”,同时在文本
结构上也重新找回了“迎合观众趣味”的“垫话儿”部分,并以此为基础,
重新以人物和故事为核心“生产”相声文本。
其二,在意义结构上,《我是黑社会》塑造的乃是一个既远离国家正
式权力结构中心且缺少正常的社会上升机会,又无法真正成为“黑社
会”成员的小人物。这样一种人物形象,实际上“暗合”了当时普遍的民
情状态,即在孙立平( 2003 )所说的“断裂”的社会结构下,社会民情总体
呈现出固化的状态:一方面,普通人向上流动的希望渺茫,存在着诸多
体制障碍;另一方面,普通人又无法真正进入到潜规则与黑社会的状态
之中。《我是黑社会》这一作品,刻画的正是这样一个同时与“黑”“白”
·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