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28

谁在舞台中央:相声中的民情与政治


   纪 70 年代末开始发生变化。在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之下,反应市井
   与社会的市民文学在上世纪 80 年代重新兴起,而一度占据主流的歌
   颂相声不再“一家独大”。 1987 年,由梁左创作,姜昆、唐杰忠表演的
   相声《虎口遐想》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而家喻户晓。这一作品
   和以往歌颂主流意识形态的 相 声 作 品 截 然 不 同, 19 描 绘 了一个小人
   物在动物园游览时误入虎区的离奇遭遇,塑造了一个开朗、戏谑、贫嘴
   的普通人形象:
           甲:我一听,激动得眼泪都下来了!多好的主意呀,我怎
       么没想起来呢!我抬头一看,嘿,姑娘一声号召,三十多人正
       解皮带呢!哎呦,这真是“五讲四美”开了新花!我再一看这
       姑娘,这姑娘穿着一条绿裙子,正解一条黄裙带,这姑娘……
       这姑娘简直太漂亮了!
           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这心思?(姜昆,梁左, 1992 : 11 )
       从文本呈现的具体方式来看,尽管该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后,但
   是没有恢复传统相声作品中侧重烘托观众气氛乃至以荤腥脏话为内容
   的传统“垫话儿”成分,而仍然采用以叙事为主体的方式;但是,从文本
   的意义结构上看,改革开放前直接将意识形态的教化诉求植入相声文
   本的方式表面上已经悄然隐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作品还是将
   “五讲四美”等属于“德治”与意识形态范畴内的要求融入于相声作品之
   中;但是这样一种融入方式已经不同于之前僵化的意识形态植入方式,
   并呈现出了“去政治化”这一典型倾向和民情状态。 20
       尽管姜昆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成为主流相声的代表人物并获得
   了相应的体制性地位,但是,与姜昆相比,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的


   19. 需要说明的是,讽刺相声与歌颂相声等相声类型并非完全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而相互继
   替的关系。实际上,上述两种老舍描绘的相声类型一直存续。从讽刺相声来看,改革开放后,
   姜昆的代表作品《虎口遐想》也是一部带有讽刺意味的作品;而从歌颂相声来看,侯耀文、石富
   宽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创作并表演的作品《京九演义》则有着鲜明的歌颂铁路工人与国家重大
   工程的政治意涵。而本文更多采用的是韦伯以上的“理想类型”的方式,来处理不同时期的代
   表性作品。
   20. 在这里,笔者仅是以《虎口遐想》为典型案例来呈现改革开放初期相声作品的某些变化趋
   势,需要指出的是,此一时期的部分相声作品,依然是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诉求的直接承载
   者,例如以提倡当时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为核心主旨的相声作品《只生一个好》,便是此类
   相声的代表性作品。参见 犺狋狋 狆 狊 :// 狑狑狑.犱狅犮犻狀.犮狅犿 / 狆 1099233237.犺狋犿犾

                                                           · 2 1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