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23

社会· 2019 · 4

   成一组对张关系。在故事中,两个乞丐几乎可以调动起整个宫廷的政
   要,过去处于底层的平民在这个时候翻转了过来。同时,这一相声作品
   中呈现出来的“颠覆”的权力关系,既体现了当时民间社会的政治想象,
   同时也和当时弥漫的政治与社会思潮有着密切关联。清末民初,正是
   传统帝制瓦解、各种民权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的时代。 11

       综上所述,相声源于市井,因而相声演员必须不断迎合平民观众的
   趣味(岳永逸, 2011 : 394 )。同时,这个迎合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从平民
   中抽取素材,也是将所抽取的素材再次平民化的过程。在实际的观演
   互动中,在特定社会与政治思潮的影响下,原本的政治人物、政治事件
   等素材,被平民观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演绎,形成了普通民众的政
   治意象。这样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尽管存在着“歪曲”与“戏谑”的成分,
   但其内在蕴含着民国时期的民权兴起、帝制崩溃之社会思潮的底色,使
   民情表达与政教效应得以在相声文本中交互呈现。

       五、国家的政治植入:改革前相声文本的转换逻辑

       (一)从“低级趣味”到“人民艺术”:建国初期的相声改造

       1949 年以后,相声这一起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处于自身发展的重
   要关口。早期的相声,因为荤腥话太多,几乎成为了“低级趣味”的代名
   词。因而,“改造相声”的重任,便落在了侯宝林、马三立等为代表的相
   声表演创作者身上。 1949 年底,老舍回国,侯宝林等相声演员前去拜
   访老舍(于世德, 1984 : 36-80 ),老舍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改本子”这一
   相声改造任务。 12      1950 年 1 月,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正式成立,成为新中
   国成立初期北京重要的曲艺艺人自发的组织(倪钟之, 2015 : 337 )。相
   声改造运动之后,被新政权赋予了具有“政治教化”作用的相声作品开
   始出现。在建国初期,出现的第一个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声作品是
   《社会主义好》; 1959 年,赵忠、常宝华、钟艺兵联合创作了相声作品《昨


   11. 这是民国时期的相声作品的典型特征。除《珍珠翡翠白玉汤》之外还有诸多有趣的作品,
   例如当时的相声作品会将三民主义理解成“没吃、没喝、没钱”的“三没主义”(侯宝林, 1985 :
   211 ),亦有相声作品将不同的事件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开玩笑将宣统解释为悬捅,总统解释为
   总捅,故而宣统很悬,一捅就掉,故而轻易退位;总统则总被捅,是以接二连三的更换(侯宝林,
   刘宝瑞, 2011 : 292 )。
   12. 本文开头部分引文二就是老舍参与相声改造运动后一年所写的带有小结性质的文字。

    · 1 6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