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20

谁在舞台中央:相声中的民情与政治


   染气氛、密切与观众联系的艺术准备,有“题外话”的随意闲谈,有“题内
   话”的有意铺垫,是相声当初在“地摊”时期的演出过程中必备的内容,
   既起到拢神会意、安定情绪的作用,又是演员探明场子冷热、把握观众
   爱好的“探路石子”的效用。因为那时从事相声的演员不得不在街头和
   茶馆演出,表演者要纯粹靠语言和表演吸引人,让自己站得住脚,并且
   让听众掏钱。表演者面对的是市井舞台,有三教九流的听众,故开场的
   垫话儿戏分一定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因而也就有了大量的荤段子和伦
   理哏。 7 在传统的相声作品中,正活是叙事与塑造人物的主体,不同相
   声作品有着自己的主体故事,但是不同的相声作品的“垫话儿”部分,却
   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以郭德纲的“我”字系列相声为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他的很多作
   品中,最初五到十分钟的垫话儿部分完全可以相互替换而并不影响整
   体的演出效果,例如在《我是黑社会》 8 这一作品中,在进入正活叙事之

   前的部分,郭德纲对于谦的调侃、对时事的讽刺等,完全可以和他们的
   其他作品 9 相互替换而并不影响后面的主题叙事。

       实际上,这样一种可替换的结构也和相声本身的舞台属性有着密
   切关系:相声最初作为面向听众的艺术,没有固定的受众,甚至只在路
   边演出并不售票,相声演员能否生存,完全靠自己能否在最初开场时就
   抓住观众。同时,由于观众又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多样性,往往难以作
   出具体判断。因此,传统相声的表演,尤其需要通过垫话儿的铺陈去把
   握观众的口味与兴趣,并判断临场表演的风格与作品取向,乃至选择要
   塑造的主流叙事以迎合观众,而在垫话儿与正活之间的瓢把儿环节,也
   就成为了关键的过渡环节———选择什么样的“瓢把儿”,也就意味着这
   个作品最终的主体叙事是什么,这也构成了相声作品的“活”的结构。
       同时,相声这一“活”的结构,也决定了传统相声作品中的捧与逗的
   关系,在传统对口相声中,一直有“七分捧,三分逗”的说法,这是因为相


   7. 这也成为后来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改造过程中被重点改造的部分,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后
   文中具体讨论。
   8. 参见 郭 德 纲、于 谦 相 声 作 品 《我 是 黑 社 会 》视 频: 犺狋狋 狆 狊 :// 狏. 狔 狅狌犽狌.犮狅犿 / 狏 _ 狊犺狅狑 / 犻犱 _
   犡犕犜犕狓犖狕犽 狔 犖 犼 犽2犕犃==.犺狋犿犾 ? 狊 狆 犿=犪2犺0犽.11417342.狊狅狉犲狊狌犾狋狊.犱狋犻狋犾犲 。
   9. 例如郭德纲的另一相声作品《我这半辈子》也具有这种特点,参见郭德纲、于谦相声作品《我
   这半辈子》视频: 犺狋狋 狆 狊 :// 狑狑狑.犻 狇 犻 狔 犻.犮狅犿 / 狑 _ 19狉狑1 犼 7狑狀狓.犺狋犿犾 。

                                                           · 1 3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