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15

社会· 2019 · 4

   域,亦有学者以国家 - 社会关系和大传统 - 小传统的分析视野,来对其
   他类型的文学文本展开分析与讨论。谢燕清( 2007 : 229-238 )借用美
   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 犚犲犱犳犲犻犾犱 )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2 的概念,分析了
   白蛇传这一民间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并尝试说明国家与政治
   (大传统)是如何对这一来自民间与社会(小传统)的故事进行素材的拆
   解与重组,并加以改造的。郭安瑞( 犌狅犾犱犿犪狀 )则在对清代的戏曲进行
   的深入研究中,跳出纯粹戏曲史研究的传统窠臼,通过对清代北京戏曲
   表演场域(戏院、庙会、宫廷堂会)和演出情况的分析,在详细描述清代
   戏曲艺人的演艺和生活状态的同时,深入讨论了大传统(清代宫廷)对
   北京梨园表演的矛盾态度,更揭示了代表着正统与皇权象征的宫廷对
   清代戏曲表演形式的影响,以及戏曲表演中浓重的政治要素(郭安瑞,
   2018 )。
       上述研究中所蕴含的分析框架为我们理解某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
   某一历史时期内变化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特别是在阐
   释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视域下,将小说、电影等文学文本作为呈现兼具民
   情表达与政治双重要素的载体加以考察,进而呈现其本身所具有的“国
   家仪式”展演的独特面相,揭示革命与转型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对本文讨论相声文本的变迁逻辑及其所蕴含的政治意涵有着重要的启
   发意义。然而,应该看到,由于目前的研究都更为集中地呈现某一特定
   时期内(特别是围绕新中国政权建立前后这一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关
   系,依然忽略更为长时段的分析,亦无法回答下述问题:在相声发展的
   百余年里,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 1949 年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以及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段。在这些时段中,尽管相声的演出形式看似
   变化不大,但其文本内容、演出效果以及“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深刻而隐
   秘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背后又遵循着怎样的逻辑?这些转变的“逻
   辑”是否一致?相较于“外在”的政治情势变化而言,相声这一艺术门类
   的内在逻辑如何演变?民情表达与政治教化作用如何在“相声”作品中
   交互作用,互相建构?


   2. 需要说明的是,大传统 - 小传统的分析框架与国家 - 社会之关系的分析框架既有着内在
   关联,又存在着差异。大传统本意是指以都市为中心,以士绅阶层为主角、受众及支撑力量的
   文化,而小传统指的则是乡民社会中一般平民尤其是农民的文化(雷德菲尔德, 1956 ;王铭铭,
   1997 : 157 ),而国家 - 社会关系则更多用来分析前现代社会在进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与社
   会秩序之际的变化逻辑。
    · 8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