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13
社会· 2019 · 4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一)文献回顾
就对象范围而言,本文研究的核心为相声文本。因而,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领域内以往围绕这一相关议题的研究,对笔者来说具有直接的
启迪和借鉴意义。
不同类型的社会文本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事实,一直以来都是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然而,与小说、影视作品以及诗歌等文学社会学既
往关注的主要文本类型不同,相声文本大多篇幅短小,并且往往以戏谑
的方式来呈现生活世界中最为“日常”的内容,难以直接成为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与分析的对象。不过,在广义的人文社会科学界,依然有学者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围绕相声作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祝鹏程( 2018 )以 1949 年至 1966 年十七年间的相声作品和相声演员为
分析对象,通过田野访谈和文献资料,主要从民俗学领域出发,清晰地展示
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的十七年间,相声这一文体在表演者、创作者、
观众以及意识形态等多种力量互动中被改造、重塑的历史过程,呈现了相
声文体的社会建构逻辑,以及传统被发明、创造、再造的历史进程。
朱羽( 2017 : 64-79 )则以 1950~1960 年代的相声作品为分析对
象,挖掘了当时相声作品中“革命”与“分心”的双重主题,从相声作品的
文本结构与语言形态考察了新政权建立后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的转换
过程,为我们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相声改造运动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相较于改革开放前的相声作品,学术界目前对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之后的相声作品,鲜有深入分析。施爱东( 2007 )对郭
德纲及其所谓“传统相声”进行了分析,指出郭德纲及德云社对传统相声
的改造,实质上是对传统的再利用,而这一再造,一方面受到了民俗主义
和民族主义两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在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
环境下,资本、政治与社会三重力量相互角力的具体呈现。
仔细考察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这些研究有着不同的学科
背景,其分析对象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蕴含着一个基本命题,即相
声作为一种文本类型和表演形式,在创造与演变的过程中都受到的来
自政治、社会等层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一主题的背后,实际上蕴含
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这一基本分析框架。祝鹏程的研究重点考察了相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