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10

谁在舞台中央:相声中的民情与政治


       引文一是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在其 1957 年撰写的《相
   声的结构》一文中对相声的简要概括,正如侯宝林所言,相声这样一种
   起源于民间社会的艺术形式自它诞生之初,便具有了底层文化的属性,
   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内在结构。老舍在其著作《骆驼祥子》中也曾有过如
   下描述:
       “骆驼”祥子经常会像其他平民一样来到天桥,去听相声。
       (老舍, 1979 : 135 )。
       由此可见, 20 世纪 20 年代,在繁重而艰苦的营生之余,去天桥听
   相声构成了如祥子那样底层民众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实际上,相
   声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自诞生之初,便具有反映底层社会呼声的特点。
   无论是相声的从业者,还是相声的受众,抑或是相声最初的表演形式与
   场域,都具有高度的平民化特征。
       其一,从早期相声从业者的“社会出身”来看,原来被后人广为称道
   的“相声泰斗”很多出身于社会底层。其中,老一辈著名相声演员张寿
   臣本是山西太原府人,其祖辈皆为底层普通农民(张寿臣, 1981 : 135 ),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出自曲艺世家,而其父亲马德禄(相声演
   员)和母亲恩萃卿(京韵大鼓演员)所从事的行业,也都是当时底层社会
   所流行的表演形式(马三立, 1983 : 198-200 )。
       其二,早期相声的表演场域也多集中于市井街巷之间。马三立曾
   经指出,早期相声的表演场域,集中在“集市、庙会、交通路口,大车店,
   包括茶棚和妓院”(马三立, 1983 : 214-215 );侯宝林更是指明了早期
   相声听众的平民与底层属性:
           听相声者的层次也不过是贩夫走卒,至多是小有积蓄的小
       市民,更有甚者连听相声的钱也给不起。(侯宝林, 1985 : 212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北京的天桥地区和天津的南市地区是
   相声的主要演出场所,而无论是天桥还是南市,在当时的京津地区都属
   于独特的社会区域。民国时期的天桥地区是北平底层平民的聚集区
   域,故自然而然地汇聚了众多平民们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形式,当地因
   此而成为了一个小型的露天游艺场所。而这样一种民间游艺场所与主
   流的士林文人欣赏的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四郊人民,遂以逛天桥为唯一快事。各商肆工夥,每值岁
       时令节,亦群焉趋赴。听说书观卖艺以为乐。顾往游者品类

                                                            · 3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