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21
社会· 2019 · 4
声表演中尽管逗哏看上去是主体,但是,其实过去“逗哏”在台上使什么
“活”,一般是不跟“捧哏”商量的。一是“逗哏”在台上需要用“垫话”中
的包袱儿试探观众的口胃,然后再根据观众的喜好“入活”;二是“捧哏”
会得多,而且许多“捧哏”在一天之中要给好几个人捧,也尽是活词儿,
所以什么传统“活”都会(孙福海, 2009 : 27 )。
尽管相声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市井到庙堂的转换,而且传统的
荤段子甚至在建国后的相声改造运动中一度消失,但是,相声的基本结
构以及这一结构本身的灵活性却一直保存了下来,构成了我们理解相
声文本及其变迁的基础。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会看到,相声这一基
础结构本身的固定性及其形式演化的多样性,恰恰构成了不同时期相
声作品的重要“生产机制”。
四、底层的政治想象:建国前相声文本的社会属性
前文已经提到,源于市井社会的相声作为一门民间艺术,毫无疑
问,在某种程度上是民情与社会状态的反映,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大
传统与小传统之间并非完全是割裂的关系,即便是在相声尚未登入庙
堂还处于市井阶段的历史时期,政治也从未真正远离过它。例如,作为
相声创始人的朱绍文,在清末北京天桥撂地演出时,曾受到恭亲王的赞
赏并被拨发了一份钱两,后来他领着一众天桥艺人在慈禧太后 60 岁寿
辰上做文章,慈禧太后信口封了一个“天桥八大怪”的名头,使得草根艺
人借助统治者获取了话语权(施爱东, 2007 )。
实际上,清末民初的相声作品,不仅热衷于描绘市井生活,而且以
一种独特的方式反映着当时的整体社会思潮与民情状态。刘宝瑞的经
典单口相声作品《珍珠翡翠白玉汤》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明代洪武
皇帝(朱元璋)总是念念不忘自己落难时吃过两个乞丐制作的“珍珠翡
翠白玉汤”,而其实这道菜的食材只是馊豆腐、剩饭、锅巴、碎米粒而已。
朱元璋在登基后,派人找到了当年的两个乞丐,并命令他们再做珍珠翡
翠白玉汤,两人转眼之间从流落街头、生活无以为继的乞丐变成了命令
御膳房的总管,更为讽刺的是,他们依然沿用朱元璋落难吃到这道菜时
的食材,但是洪武皇帝却已经身居高位,享尽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这道
菜也不再具有当年的“味道”了:
朱洪武一闻,也仿佛有点恶心似的,可是这股子味儿使他
·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