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27
社会· 2019 · 4
人,先后到中南海紫光阁为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说了数百段相声,在这
之后,带有正面弘扬价值观等教育意义的歌颂相声 18 逐渐被推向高潮
(参见王决、汪景涛、藤田香, 1995 : 264 )。在马季诸多的相声作品中,
《友谊颂》算是歌颂相声的典型代表:该作品在文本结构上继续弱化“垫
话儿”成份,而在意义结构上则以相声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当时中非友
谊,它最能体现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相声作品中所蕴含的政治情势:它创
作于 1972 年,于 1973 年公开表演,当时正是中国政府援建非洲、并恢
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久,这构成了相声《友谊颂》这一作品产生的基本
背景;从内容上看,它实质上充满着包括“反帝国主义”、“独立自主”等
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坦桑尼亚是个美丽的国家,她有辽阔肥沃的土地,勤劳
勇敢的人民,茂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地下宝藏。富有斗争
传统的坦赞人民、挣脱了新老殖民主义的枷锁,赢得了今天
的独立。非洲人民在觉醒,坦赞人民在前进!(马季, 1989 : 67 )
应星( 2009 )曾用“新德治”的概念来描绘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产党政
权的治理特点,所谓“新德治”,简而言之,是政党通过一系列组织技术
和宣传载体,对普通民众贯彻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一道德至上的
意识形态要求。由是观之,在经过“相声改造”之后,一系列包括讽刺相
声和歌颂相声在内的“新相声”也体现着新政权的国家意志与意识形态
要求。无论是从文本结构还是从意义结构上看,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声
作品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呈现新政权建立后民众层面的基本心态
的同时,相声文本和相声演出也成了格尔茨意义上的承载国家意志展
演的中介机制,成为“新德治”的重要载体,而具有了政治教化的重要
意涵。
六、隐匿的道德教化:改革开放初期相声文本的多重意涵
如果说,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期的相声,由于其所处的
时代背景与政治氛围而体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政治色彩的话,那么,过
去意识形态以直接和公开的方式全面占据相声创作的情况到了上世
18. 周恩来就曾经要求马季创作一些相声,教育那些在球场内不守秩序和纪律的不文明观
众,在比赛前播放(王决,汪景涛,藤田香, 1995 : 264 )。
·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