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37

社会· 2019 · 4

   新政权的认可、同时依然保有对旧艺术形成的鉴赏能力,因而也以各种
   可以为受众接受的方式来体现意识形态的“德治”与“教化”诉求,从而
   成为“国家建构”的重要机制。而 1960 ~ 1970 年代马季开创的以正面
   宣传教育为主的歌颂相声,也同样是当时民情与政治状态的折射: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政权的意识形态以强有力的姿
   态进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空间被极大压缩,这一时期的相声也
   几乎赤裸裸地承担起贯彻意识形态的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与深
   入,“创新”与“发展”成了新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姜昆与梁左等民间文
   学的作家相结合来试图从表面上消解过分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虎口
   遐想》),以轻松、诙谐的民间叙事潜移默化地扮演着“道德教化”的角
   色;而以马志明的相声为代表的“津派相声”则另辟蹊径,在保留了传统
   相声的精髓(故事与人物)的同时,他们的相声既不为迎合民众趣味而
   “回到”传统为立身之本,也并没有突破意识形态的基本底线, 29 同时还
   以不同方式或明或暗的承担着“意识形态植入”的功能。 30 在这些历史

   变迁背后,实质上乃是身处不同历史处境之下的相声艺人,结合自身的
   生命历程,依据相声的基础性结构对相声作品的再生产。
       其三,关于转型社会中相声文本的复杂面相。到了 21 世纪,我国
   的改革开 放 进 入 了 新 的 阶 段,意 识 形 态 层 面 的 连 续 性 31 与 “去 政 治

   化” 32 构成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基本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以
   郭德纲和德云社为代表的相声“新传统”需要同时面对来自政治、市场
   和社会的三重需求。也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德云社(郭德纲等)所孕
   育的“相声生产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声成为“段子合集”,同现实
   的政治与社会状态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资源(利益) + 权力的格局下,在


   29. 所谓没有突破意识形态的基本底线,是指在他们的相声作品中,没有纳入被传统相声改
   造过的部分,即荤段子和伦理哏,只是靠诙谐的语言、戏剧性的故事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支撑作
   品。
   30.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本文只是对不同时代的相声作品所做的一个“类型学”划分,不同类
   型之间的相声并非相互继替的关系。例如,与《虎口遐想》、《纠纷》同时期的《只生一个好》、
   《京九演义》等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的作品。
   31. 孙立平( 2005 : 408-429 )指出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不同于东欧和苏联,是在政体连续性、
   主导意识形态连续性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
   32. 汪晖( 2008 )以“去政治化”的政治来概括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的政治状态,即
   意识形态上不再以直接的政治教化诉求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形态。

    · 3 0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