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178

现象学社会学的生命历程


   规范或共同价值的社会整合与社会生活规范,变成了当时社会思想讨
   论的核心议题”( 犅狅狋狋狅犿狅狉犲 , 1993 : 635 )。至于社会思想之核心议题的
   这种转向本身,按照达伦多夫的说法,可表述为从“社会均衡模式”向
   “社会压制模式”的转变。对社会学体制乃至社会结构秩序的不满,为
   新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打开了空间。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与现象学社
   会学获得承认与发展最直接相关的,是一种存在于学院体制之外的对
   “工业 技术秩序”之价值与意义的新质疑。这种新质疑将工业 技术秩
   序视为“堕落”和“去人格化”即“主体性之腐化”的根源,而并不视其为使
   人类幸福的什么灵丹妙药。与此同时,支配着社会学的“客体导向的实
   证主义方法论”,也被视为与这种秩序暗地里相勾结。随着对这种秩序
   之妥当性及其意义的质疑的增长,实证主义社会学范式的正当性也遭到
   了质疑。 20 世纪 60 年代,主流社会学危机的本质之一是“解释的危机”,
   是此种社会学在为生活世界提供严格科学说明方面的“无能”,而正是这
   种生活世界形塑了社会行动并赋予行动意义。因此,与作为反实证主义
   (反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哲学的现象学走到了美国哲学的前台相似,现
   象学社会学同时也获得了承认与扩展( 犜犻狉 狔 犪犾犻犪狀 , 1973 : 189 ; 犖犪狊狌 , 2012 : 12 )。
       就内在 因 素 来 说, 20 世 纪 60 年 代 “现 象 学 与 存 在 哲 学 学 会”
   ( 犛犘犈犘 )成立,“国际现象学会”( 犐犘犛 )资助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
   成为现 象 学 研 究 的 发 表 阵 地。 在 詹 纳 ( 犚.犣犪狀犲狉 )、纳 坦 松 ( 犕.
   犖犪狋犪狀狊狅狀 )和法伯( 犕.犉犪狉犫犲狉 )等人的努力下,胡塞尔、舒茨和其他现象
   学家著作的英文版及其解读类书籍纷纷出版,现象学也随之越来越广
   为人知。最重要的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叶在社会研究新学院获得博
   士学位的学生们,此时开始在学术生涯上站稳脚跟。如赫尔穆特·瓦
   格纳,尤其卢克曼和伯格等此时逐渐成为社会学的重要人物,而在他们
   身后支撑着的正是现象学或现象学社会学的资源( 犌狉狅狊狊 , 2007 : 215 )。
       就现象学社会学获得承认与发展的表征而言,上述内在因素既是
   促成现象学社会学获得承认的原因,也是表明现象学社会学得到发展
   的证据。此外,从现象学社会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美国社会学
   会”( 犃犛犃 )年会等学术场域的“现身”与“在场”来说,也不难看出它在
   美国逐渐获得承认与扩张的事实。在 1965 年芝加哥年会上,“有 7 位
   现象学家和现象学方向的社会学家报告了 9 篇论文,在随后的年会中
   也不乏相同学术背景的报告人”( 犠犪 犵 狀犲狉 , 1976 : 16 )。在 1971 年的丹

                                                          · 1 7 1 ·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