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145

社会· 2019 · 4

   而自利动机只是促成我们去做那些本质上也有利于他人的事,人的尊
   严是他作为一个道德存在者的尊严。最终,政治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关
   于人的科学(波兰尼, 2007 : 96-97 )。当亚当·斯密断言“互通有无的
   倾向”是人之自然本性的一部分,市场会比其他任何手段都更有效地增
   加“国富”时,他的确彻底颠覆了惯有的智慧。但作为一位道德哲学家
   的亚当·斯密是人道主义的,他很清楚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平衡,他并不
   情愿去为在市场交换中苦心孤诣追求自利的行为欢呼,但他认为宁可
   放纵大众身上的这一品性,也比将经济权力集中在所谓的高级精英人
   物手中为好。然而,很多人忘记了,他并没有声称,按照自身规则运作
   的市 场 对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的 社 会 利 益 是 最 有 利 的 ( 犎犪狀狀犪狀犱 犎犪狉狋 ,
   2011犪 )。可能首先忘记这一立场的就是十几年后的汤森。
       在为何穷人宁愿徘徊在贫困线也不愿意努力工作,怎样鞭笞穷人
   工作的诸多解答之中,汤森断言,饥饿,作为和平的、安静的、永不懈怠
   的压力以及工业和劳动的最自然的动机,不仅能驯服最凶猛的动物,也
   能够激励并驱策穷人去劳动(波兰尼, 2007 : 98 )。由此开始,经济被建
   立在人类的动物性之上。人类社会的驱动力和基础不再是宗教和神
   学,而是赤裸裸的动物性的稀缺和饥饿:一面是饥饿的折磨,一面是资
   源的匮乏,人类在恐惧和逐利的动机中与他人相处,二者最终获得的平
   衡并不需要国家的干预。汤森绕开了亚当·斯密认为无法避开的、关
   于政府统治的基础的问题,并由此将一个关于人类事务法则的全新概
   念引入进来,那就是自然法则。由此,政治经济学宣布自己揭示了长久
   以来众说纷纭的贫困问题的真正意涵:支配着经济社会的法则并非属
   人的法则,贫困就是社会的自然选择(波兰尼, 2007 : 108 )。而人类实际
   上就是野兽,并且由于恰恰如此,需要最小程度的管制。
       这就是波兰尼眼中政治经济学全新的起点,即放弃了亚当·斯密
   的人道主义基础,而与汤森的那些基础相结合,从动物性来理解人类共
   同体,来理解社会的基础(波兰尼, 2007 : 100 )。正如波兰尼在《大转型》
   “市场模式的演进”一章中所描述的:在现代欧洲,当政治经济开始成为
   一门学科时,商业活动依然按照实际存在的物质需求和使用情况组织,
   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用真实存在的框架线条来阐述财富的概念。在
   诸多动机中,逐利动机并不突出(波兰尼, 2007 : 47 )。围绕着对工业革
   命、斯品汉姆兰和其他法令带来的贫困问题的讨论,政治经济学重新解

    · 1 3 8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