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201903
P. 52
升平之境:从《意大利游记》看康有为欧亚文明论
海洋较远,不便通商。中国群山环抱,欧洲以海回旋,前者有利于“结合
而定一”,后者易于“畸零而分峙”,其结果,“马基顿、罗马之一统实年不
过六七百;而战国、三国、六朝、五代之分裂,亦不过六七百年”,“我国数
千年以合为正,以分为变;彼土数千年以分为正,以合为变”(康有为,
1906 : 106 )。
这一将大陆地区(中国)视作中心、濒海地区(欧洲)视作边缘的做
法,易于让今人斥为“我者中心主义”。其实,康有为的心境并非如此简
单。一方面,他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和社会进化论者一样,倾向于将我者
抵达的境界“理论化”为他者的未来,另一方面,他也与同时期西学的革
新者涂尔干及其门生一样,将有史以来之文明视作“相对文明”加以同
等对待,试图通过比较和联想,推导出在其看来助于人类自我认识的结
论。以其对后一方面的论述观之,康氏欲做的可以说有些接近马克斯·
韦伯( 犕犪狓犠犲犫犲狉 )这位小他六岁的德国社会学家所实践的,即求索其
身处的文明在历史运势上有异于其他文明的特征。韦伯关注的那个特
征生发于欧洲的局部性变革之中,如宗教—科学理性主义的“祛魅”,政
府行政理性化等推动下“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出现等(韦伯, 1987 ),它使
西方区别于东方,近世区别于古代(韦伯, 2004 )。康有为关注的那个特
征,其实质内容是那个使东方有别于西方的文治一统政制,这个政治历
史远比韦伯考察的“新教伦理”深远,其理想形态更不同于后者。
在康有为笔下,欧亚诸文明均含分合因素,如同阴阳化生,中西之
异主要在于前者“以合为正,以分为变”,后者“以分为正,以合为变”。
基于这个有概念限定的对比,康有为( 1906 : 89 )界定了亚洲文明立国与
“他地”非文明立国的差异:
……亚洲之文明立国已久,则以大国众民,君权久尊而坚
定,无从诞生国会。惟欧洲南北两海,山岭丛杂,港 汊繁 多。
罗马昔者仅辟地中海之海边,未启欧北之地。至欧北既启,则
无有能统一之者。以亚洲之大,过欧千倍,而蒙古能一之。而
欧洲之小,反无英雄定于一,故至今小国林立,而意大利、日耳
曼中自由之市,若斐呢士(威尼斯)、汉堡之类,时时存焉。
康有为并不否认欧洲与中国各自内部存在区域差异,相反,他认为
濒海 /大陆之地理意象,可以用于分析欧洲和中国的内部区域差异。比
如,相比于海岛国家英国,欧洲大陆国家德国地势上更接近于中国,因
·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