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201903
P. 41
社会· 2019 · 3
文明体系,另一方面则认为真正达到升平的惟有汉朝。康氏看法的自
相矛盾源于其观念世界中现实与理想的杂糅。他有时采取拟科学(拟
生物进化论)的竞争理论理解现实(如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以暴易暴和武
力征服),有时则将其在历史中看到的某一情形(如汉朝以非武力方式
治理社会、实现一统)视作理想。
然而,康有为并没有就此彻底否定罗马帝国的文明成就。相反,他
明确承认,罗马文明确有其优于中国的因素,如前文所言,其中一个就
是其通过保存文物留住历史的传统。
在《尼罗帝 宫 (附 论 罗马 宫室 不如 中国秦 汉时)》一 节 中,康 有 为
( 1906 : 50 — 52 )说,游罗马之前,他间接了解到罗马文明以其“建筑妙
丽”而闻名,这曾使他“倾仰甚至”。可是,“亲至罗马而遍观之”,康有为
“乃见其土木之恶劣”,感叹“以王宫之伟壮,以尼罗之穷奢,而其拙蠢若
此”。这使他想起了汉武帝时的建章宫,不仅规模远比尼罗帝宫宏大,
而且在营造上遵循着术数、方位、山水法则,又配以上林苑,“连绵四百
余里,离官别馆,三十六所”。康有为还想起了《汉书》记载的秦之骊山
陵,罗马虽无陵墓,但透过它,他能看到“吾国秦皇汉武时,宫室文明之
程度过于罗马”。
比较罗马与汉朝,康有为说,清末国人多数耳闻而未亲游罗马,误
以为近代欧美之盛美乃“出之罗马”,对罗马“尊仰之”,此为“大谬”。即
使从宫苑的“伟壮”角度看,罗马也远不及汉朝。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壮丽的过去就有壮丽的现在。汉朝的宫苑
的确胜于罗马,但这些宫苑毁坏得如此严重,以至于后世连其痕迹都难
以辨认。究其原因,康有为( 1906 : 56 )认为,除了其他原因,一个突出者
为,中国传统建筑多用木构,而罗马多用石构,“吾国人虽有保存旧物之
心,而木构……不久必付之于一烬”,难以“垂长远”,“令我国一无文明
实据,令我国大失光明”。
建筑缺乏耐久性,有碍国人通过其遗存返回古代,以其为立足点进
入近代。与此同时,生活在一个不以“团体民政”为社会基础的国度,人
们也不易养成共享文明果实的良好习惯,这也潜在地使近代中国落入
不利境地。“罗马……故为团体民政。是故虽限于贵族自私一城,而其
图书馆、博物院、戏场、浴场、公园、女学、恤贫院,皆与其城中之一族人
共之。而今者欧人师之,乃推而便与人民”(康有为, 1906 : 148 )。也就
·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