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201903
P. 40

升平之境:从《意大利游记》看康有为欧亚文明论


       “罗马之哲学、诗歌,虽有中兴者,然仅罗马一都市民耳,不能遍及
   意大利。其余井吞之属地,则概以羁縻待之,如今西藏、回疆之人,既不
   与政权,亦不加教学”(康有为, 1906 : 52 )。与之不同,中国汉时将帝国
   所在的核心范围(“禹域百郡”)视作“内国”,到汉之中盛阶段,实现治化
   平等,所属郡国设立学校,在县乡选举三老,文治得以广泛传递。即使
   是偏远的犍为(四川乐山),地方文人也能著书立说,使汉代诸四方郡国
   涌现出一大批名扬天下在经学和文学上都有高度建树的学者,对于汉
   朝整体的文明升华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朝廷重视选才,“郡国皆岁
   举孝廉茂才,或访问贤良”,“故学术遍于全国之乡野”。这种“彬彬文明
   礼乐之世”,“则以今欧美之盛,尚有逊之”(康有为, 1906 : 53 )。
       罗马帝国的“内国”只有意大利一国,而汉朝的“内国”是它的十倍,
   其文明之化“亦过于罗马十倍”。康有为说,从罗马人的政俗看,罗马人
   虽自称据有文明,但却没有脱离“野蛮之本”。在文明上,罗马与汉朝之
   所以有巨大差距,是因为虽则其立国所赖之武功为意大利“自产”(原生
   于其部落团体根基),但其文治却多为“借贷”(引进借鉴)而来,而汉朝
   则不同。康有为( 1906 : 147-148 )说:
           罗马起于小蛮夷,日以争杀为事,立国千年,仅得意大利
       半岛,虽有议会,绝无文明,及西历前一百四十六年,当汉武
       世,平定希腊,乃以希腊之文学技艺,行之国中;然仅及罗马一
       城而止,未及于意大利也。其后有之,渐推广于全国,则甚微
       矣。故罗马实为武功之国,不得为文学之国。文明本非其自
       产,乃借贷于希腊而稍用之,此与北魏、辽、金、元之入中国相
       同。岂与汉世上乘夏、商、周之盛,儒墨诸子,皆本国所发生,
       百郡人士,生来已习,濡浴已深,无烦假借。
       与 19 世纪西方进步主义文明比较一样,康有为在中西之间所做的
   对比不仅源于观察,而且出自态度,因而不免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在
   其有关进化和三世的论述中,康氏将中西之开化与通过暴力实现相对
   和平的历史进步联系起来,认为二者的早期一统均成于“大国吞小”这
   一“国”之暴力性演化的自然程序。然而,在比较罗马与汉朝时,康氏的
   观点产生了转变,他更多借助其从上古中国文明概念改造而来的文治
   论对比中西。
       康有为一方面将罗马与汉朝同等看待,视二者为处于“升平世”的

                                                           · 3 3 ·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