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201903
P. 24
升平之境:从《意大利游记》看康有为欧亚文明论
明计”,国人应学会保存古物,也应采用以石建筑的做法。
康氏为众所周知的进步主义者,但他又是一位“富于保守性质之
人”,“爱质最重,恋旧最切”,因而有金石学、藏书、文物收藏诸方面的爱
好。他“笃于故旧,厚于乡情”,更敦促学界保存国粹,他自己从事的学
术也以历史为根柢(梁启超, 2009 : 306 )。有这样的性情和思想倾向,康
氏对中国在古物保存上与意大利的差距深感遗憾。在《意大利游记》的
《古迹杂述》一节,他说,罗马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古迹至多”,“其纪功之
牌坊华表,瑰伟高峻,树立大道中,崇始于丈,刻镂精美者,不可胜数也。
有牌坊刻人物、楼阁、舟车,凡廿五层,精甚。其喷水池无数,地中及四
旁刻人马狮像。铁管引水,自人马狮口中喷出,坌溢大池,环以石阑。
其刻人物皆精妙绝伦,处处皆有,式式不同,皆千数百年古物”(康有为,
1906 : 99 )。将中国 这 方 面 的 缺 陷 与 埃 及、希 腊、印 度 相 比 较,康 有 为
( 1906 : 100 )认为这是中国最不如人的方面,感叹说:“吁嗟印、埃、雅、罗
之能存古物兮,中国乃扫荡而尽平。甚哉,吾民负文化之名。”
康有为欣赏意大利人保存古物的习惯,称颂其为“文明”,除了因为
他有保守好古之心,还因为得以良好保存的古物为他认识罗马帝国兴
衰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四、文明、野蛮与罗马
在《意大利游记》中,康有为频繁使用“文明”一词,随意之处甚至用
这个词来形容待人之道意义上的绅士风度和风俗习惯上的雅俗之辨。
此类用法虽不算“学术”,但其所表露之关切事关文野形质辨证,自有其
严肃性,这在其论述相对严谨之处有更为集中的表现。
不少学者将文明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或精神性两个方面/层次,
并用这一惯用的框架来分析康有为对文明的看法,认为他有将西方文
明当做物质上高于中国、非物质上(精神/道德上)低于中国的倾向(萧
公权, 2005 : 348 — 403 )。这固然反映了康有为的部分心态,不过必须指
出,康氏的文明概念远比今人想象的复杂,他考虑的方面/层次不止为
物质、非物质两面,与此二者相比,他其实更关注政制。如上文提及的,
康氏并没有流俗地将西方看成单一实体,他十分关注西方的内部分化
与差异。在他看来,在物质文明上,意大利就既不如英国和德国,也不
如中国。在精神文明方面,中西也不可能完全分清,相互之间有不少共
· 1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