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7 - 201903
P. 237
社会· 2019 · 3
和的情况下,中共通过组织群众生产劳动以扩大资源总产出,从而减轻
群众的税负。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情况下,传统的性别分工受到鼓励,
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打消男性群众的担忧。中共在组织群众生产
的过程中,一举解决了党群关系紧张的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
革命党介入到群众的生产劳动过程是中国革命独特性的体现。革
命党组织群众生产并不进行财产再分配,并不具有阶级斗争的属性。
不过,此举却可以提高资源总产出。战争资源的汲取只是革命党“一个
方面的工作”,革命党工作的另一方面是“给人民以东西”,“是组织人
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毛泽东, 1993犮 : 467 )。一方面为战
争资源汲取提供新的空间,巩固既有的“扩军”成果;另一方面又可以提
高群众生活水平。革命党以此重新平衡革命的中心性目标(“扩军”)与
原则性目标(解放群众),摆脱“杀鸡取卵”的困境。延安时期群众路线
的核心内容并非邹谠所说的“制约阶级斗争”(邹谠, 2002 : 13 ),而是无
关阶级斗争的劳动生产。阶级关系的缓和不是群众路线的目的,而是
群众路线推行的条件和约束。
1941 年下半年,中共带有行政强制性的战争资源汲取政策(救国
公粮和食盐运销)引发的党群关系紧张的问题受到了决策层的重视。
其后,大生产运动从党政军学等“公家机构”内部的动员走向了全面的
群众动员。 1942 年 2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布的《关于春耕运动的指
示》指出,“根据地经济建设,其基本重心应放在发展农业、私人生产上
面,才能解决政府的巨额预算……(党和政府必须)实际帮助群众,解决
一切春耕中的具体困难问题(如对种子、肥料、农具、耕牛缺乏者,必须
设法调剂和补充”(中共中央书记处, 2011 )。需要说明的是,苏区时期
中共中央也曾经于 1934 年发布过《关于春耕运动的决定》来组织群众
生产,但是没过多久中央红军就开始长征,中共并没有时间落实全面的
群众动员以扩大总产出。时隔八年后,中共中央才再次发布关于春耕
运动的文件。 11
1942 年 4 月 30 日,《解放日报》报道了延安县柳林区吴满有“连年
11. 笔者查阅了 1934 年至 1942 年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未发现有关春耕运动的文件。
笔者也注意到 1937 年中共中央土地部发布过《关于春耕运动的决定》,但那是中共中央一个
办事部门的文件,权威性有限,不足以号令全党。边区政府在 1942 年前也发布过训令要求帮
助群众生产,但是并没有让干部“真正认识了生产第一的意义”,“生产工作,没有一项 (转下页)
· 2 3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