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201903
P. 240

革命目标的裂变与群众路线的转向: 1940 年代中共妇女政策的温和化


   些家庭没有纺车、没有原料,合作社提供纺车和原料,并且解除纺妇的
   后顾之忧,所纺产品无论优劣,合作社都会收购; 23 即使原料意外损毁,
   也由合作社承担损失。有些地方妇女不会纺织,合作社找人背上纺车
   棉花现场进行示范教学。 24 合作社还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妇女参与纺织,
   如奖励表彰纺妇的纺织成绩,让纺妇能够从合作社低价购买、赊购商品
   等。 25
       中共发动妇女纺织的做法见效很快, 1942 年纺妇就增加到 75000
   人、织妇 13500 人, 1943 年纺妇 133457 人、织妇 39038 人, 1944 年纺
   妇增加到 152645 人、织妇 60548 人。 1941 年全边区布匹产量的自给
   率仅为 0.75% , 1944 年自给率达到了三分之一(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
   厅, 2016犫 : 423 )。在此期间,中共取消了妇女自卫队,抗战初期鼓励妇
   女走出家庭承担与男性同样责任的政策则被批评为“不顾及妇女的生
   理限制和家庭困难”(田秀涓, 1991 : 795 );淡化了此前政策中对传统乡
   村性别不平等的质疑和批判,不再强调“男女承担同样的义务”(张文
   灿, 2013 : 229 )。
       性别分工政策实施后,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增加了总产出,还缓解
   了中共之前激进的妇女政策带来的性别矛盾。在传统农村,“良家妇
   女”一般不出门,更不用说参与政治、发言投票。在男权为上的农村地
   区,给女人独立的话语权会对男性利益和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甚至有捍
   卫父权制的男子专门组建“新民会”阻止妇女工作、破坏妇女组织,重新
   宣传“三从四德”(张文灿, 2013 : 224 )。妇女外出劳动也未必能得到男
   子的理解,很 多 妇 女 集 体 开 荒 回 来,反 而 遭 到 家 人 的 耻 笑 (浦 安 修,
   1991 : 701 )。发展手工纺织不但可以让妇女回归家庭,还能够改善包括
   男性在内的家庭成员的生活,“解决全家的穿衣困难”,使丈夫更尊敬妻
   子。 26 中共妇女工作的中心转为鼓励家庭纺织,平衡了男性群众的偏好
   与女性群众的生理特性,实现了毛泽东在 1940 年给中央妇委的信中所
   说的妇女地位提高与男子理解“同情”的统一(毛泽东, 1991 : 261 )。
       在组织群众生产以及动员妇女参与纺织的过程中,中共妇女政策


   23. 鲁直 . 延安南区发展妇纺的经验[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3 月 28 日) .
   24. 赵烽 . 延安县柳林区二乡的妇女生产[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3 月 8 日) .
   25. 鲁直 . 延安南区发展妇纺的经验[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3 月 28 日) .
   26. 莫艾 . 一页纺妇发展史[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2 月 28 日) .
                                                          · 2 3 3 ·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