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5 - 201903
P. 235

社会· 2019 · 3

       延安时期,阶级关系缓和,中共 “取消一切赤化运动”,“停止以暴
   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1犮 : 370 )。“在没有分配
   土地的统一战线区域,地主豪绅的土地停止没收……在已分配了土地
   的区域,地主豪绅回来,可在原区乡分配他以和农民一样多的土地和房
   屋。”(谢觉哉、左建之, 2016 )中共甚至把地主阶级区别对待,把其中一
   部分中小地主视为“开明绅士”,作为统战团结的对象(毛泽东, 2008犫 :
   638 ),吸纳进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黄正林, 2017 )。抗战以后,中
   共不能再采用苏区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战争资源汲取的压力
   无法再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释放。中共既不能直接向地主土豪筹款,
   又不能以保卫土地革命成果为由说服农民群众承受更重的税负。税负
   的增加导致党群关系的紧张,革命的中心性目标(“扩军”)与原则性目
   标(解放群众)发生了分离,革命党需要探索非阶级斗争形势下的群众
   路线。
       延安时期中共根据地的劳动力相比苏区时期也更为充裕。首先,
   中共军队的主力并非从边区劳动力中征集而来。据解放军档案馆后方
   档案库副主任刘铁林披露,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
   到陕北回师时总共约 3.4 万人。 9 虽然后来中共在边区有过数次扩军,
   但是边区并非抗战的前线,中共与国民党的军事冲突有限,战士伤亡更
   替比苏区时期少得多,从青壮年群众中补充兵力的压力也小得多。其
   次,移民的涌入也为根据地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陕甘宁边区在抗战
   期间是中共控制的巩固区,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敌占区和国统区有
   大量的移难民因中共优待移民政策而迁入, 1937 — 1945 年边区政府共
   安置移难民 63850 户, 266619 人。此外,除了移难民农业人口的迁入
   之外,在抗战时期约有 40000 余名知识分子从国统区和敌占区迁入边
   区(《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编写组, 1994 )。第三,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战
   士可以从事非战斗性的工作。延安的军队尽管仍需要保持对国民党的
   警惕,但是战士并不需要时时投入到战斗性工作之中,这就为大量的军
   队劳动力从事非军事性工作创造了条件。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情况
   下,为保证革命中心性目标(“扩军”)的推进,中共关注的重点是作为军
   人来源的男性群众。因此,照顾群众非阶级性的利益偏好就成为调整
   党群关系的关键所在。


   9. 刘铁林 . 从长征故事到长征档案[ 犖 ] . 中国档案报( 2006 年 6 月 16 日) .
    · 2 2 8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