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201903
P. 230
革命目标的裂变与群众路线的转向: 1940 年代中共妇女政策的温和化
济上能自给自足”,并规定对军政人员从 7 月起“边府减发菜钱两分,从
秋收起不再发粮食”(陕甘宁边区党委、边区政府等, 2011 : 88 )。
号召军政人员参加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战争资源汲取的压
力,但是军政人员毕竟有本职工作,参加生产只是副业,这种缓解的实
际效果不应高估。军政机构生产动员的潜力有限,其总人数最高的时
候不过 73117 人,只占边区总人口的 5.37% (米晓蓉, 2014 : 3 )。实际
上,解决战争资源汲取压力这一问题更为直接的方式是增加民众的税
负。中共此时已经不再处于被围剿的局面,稳态的局部执政地位使其
有条件能够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资源汲取。
(二)汲取政策的调整与党群关系的变化
抗战前,中共治下的陕甘根据地没有建立直接面向群众的战争资
源汲取制度。“红军及机关工作人员的粮食供给是随地征粮,主要是靠
打土豪、没收地主的粮食来解决。”(星光、张扬, 2016 : 18 )抗战开始后,
中共开始着手建立面向群众的资源汲取制度。 1937 年 8 月 1 日,陕甘
宁边区党委发布征收救国公粮的决定,“征收 15000 石救国公粮,来供
给战争的需要”(陕甘宁边区党委, 2016 : 80 )。不过,此时的粮食税负无
论是占粮食总产出的比例还是人均额度,都是非常轻的。征粮细则设
定了人均收入 350 斤的起征点,并且设定了累积税的原则,实际上广大
的贫下中农并不是税负缴纳的主体,负担主要集中在地主富农和中农
身上(李蕉, 2014 )。
1937 年到 1938 年,中共直接向群众的征收较少,其与民众的关系
较少受到资源汲取压力的影响。国民党实施“限共”政策以后,外部资
源输入停止,单靠号召军政人员参加生产已经无法解决推进“扩军”目
标与战争资源汲取压力的矛盾。 1939 年 12 月,边区政府把救国公粮
征收目标提高了数倍,设定为 5 万石(陕甘宁边区政府, 2016 : 83 )。此
外,税负征收方式也有所变化。对比 1939 年边区政府《征收 5 万石救
国公粮的训令》与 1937 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征收救国公粮的决定》
以及 1938 年边区政府《关于征收救国公粮的决定》可以发现, 1939 年
的征粮文件淡化了劝说性色彩,突出了运用行政压力完成任务的倾向。
如 1939 年文件的第四条规定,“地主、富农及坏分子……以多报少,图
谋逃避负担者,应予以加倍征收之处分”;第六条规定,“破坏征收公粮,
查有确实证据者,由县政府就地裁判”;第十条规定,“各县对于征收公
· 2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