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201903
P. 227

社会· 2019 · 3

       同时,群众路线的调整也延伸到中心性目标的推进中。在战争环
   境中,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使男性更能胜任战士的角色,男性群众成为中
   共更需要争取的对象。抗战时期阶级关系的缓和使激进妇女政策所引
   发的性别矛盾更加尖锐,增加了激进妇女政策实施的成本。此外,抗战
   时期根据地的劳动力比苏区时期更为充裕,这也就减少了革命党运用
   激进的妇女政策动员女性承担男性工作的收益。上述三种因素叠加在
   一起导致革命党需要更照顾男性群众的偏好。照顾男性偏好的需要与
   劳动力相对充裕共同引导根据地政策向“男耕女织”的传统性别分工模
   式的某种回归,最终导致了中共妇女政策的温和化。

       四、革命形势的恶化与瓶颈的形成

       国民党实施“限共”政策使中共的革命形势恶化,进一步引发了中
   共原则性革命目标与中心性革命目标的裂变,革命进程遭遇瓶颈。
       (一)国民党“限共”与中共的资源汲取压力
       扩充革命军事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的一
   贯目标,中共“扩军”目标并没有因国民党“限共”政策的实施而改变。
   “扩军”目标的坚持一方面表现为“扩军”计划的进一步推进,另一方面
   表现为巩固既有的“扩军”成果。革命形势恶化后,维持既有的军队规
   模以及进一步推动“扩军”工作增加了战争资源汲取的压力。
       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革命形势受到国民党与日本侵
   略军的影响。抗战初期,日军全面进攻中国,中日两国矛盾处于压倒性
   态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进攻,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创
   建根据地牵制日军进攻,中共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有利于“扩军”目标的
   实现。中共不但摆脱了苏区时期被围剿的状态,取得了合法的局部执
   政地位,还能得到国民党政府拨付的军政经费(刘鼎铭, 2002 )。不过,
   国共合作是“两党经历了十年内战的生死搏斗后形成的”,“合作中一直
   存在着斗争”(金冲及, 2018 : 4 )。抗战时期的形势其实是国、共、日两方
   三角关系的产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方与日方的矛盾是主要的,国
   共两党之间的分歧一直存在,国共双方的分歧程度以日本侵略军对国
   民党的直接威胁大小为转移。在日军侵略攻势强劲的时期,共产党所
   面临的革命形势最为有利。一旦日本侵略军的直接威胁减轻,国共两
   党的分歧就浮出水面,国民党伺机削弱和限制共产党,中共所面临的革

    · 2 2 0 ·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