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4 - 201903
P. 224

革命目标的裂变与群众路线的转向: 1940 年代中共妇女政策的温和化


   变动。孟庆延( 2016 )发现,外来的革命理论(意识形态)在中国独特的
   历史情境下会遇到概念与现实的张力问题,为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革
   命策略不得不进行一定的调适。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即使有共产国
   际的直接干预,中共的阶级政策都会偏离意识形态的论述(孟庆延,
   2018 )。革命策略的变动似乎本不足为奇,那么中共妇女政策温和化的
   特殊性何在?如何认识革命策略温和化的特殊性?
       首先,性别问题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中从属于阶级问题,妇女政
   策相对边缘,反映到革命策略的变动中就不如阶级政策那么迅速和直
   接。具体而言,革命性质、革命动力以及革命任务的调整会直接而迅速
   地引起阶级政策的变动,但却是缓慢而间接地导致妇女政策的转向。
   进而言之,甚至可能不是宏观意义的“政治路线”调整引发微观意义的
   妇女政策的变动,而是微观意义的妇女政策的实践效果作为一种反馈
   信号推动宏观意义的“政治路线”的调整。
       其次,性别问题在中国革命情境中的弹性空间更大,妇女政策可变
   动的幅度也更大。阶级政策刚性更强,要么属于民主主义要么属于社
   会主义,中国的妇女解放可以同时被置于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
   资本主义的革命架构之中。因此,阶级政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调适,
   而妇女政策却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变动,甚至出现某种意义上的断裂和
   逆转却仍然不失推动革命发展的方向性意义。
       革命策略的温和化并非中国革命的特有问题,列宁( 1985犫 )就批评
   忽视革命形势变化而一味推行激进政策的做法为“幼稚病”。列宁认
   为,革命党在实现革命目标的进程中会遭遇不利的形势,为保存和蓄积
   革命的有生力量,需要实行温和化的革命策略。当然,列宁所理解的革
   命形势是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滤镜下对内外状况的性质判断。按
   照列宁的逻辑,存在三种应对革命形势恶化的方式:一是革命目标继续
   保持不变,但是政策手段温和化,这是正确的革命策略;二是放弃革命
   目标(改变激进属性),同时政策手段温和化,这种应对方式是“机会主
   义”;三是革命目标不变,同时政策手段也保持激进性质不变,这种应对
   方式是“幼稚病”(见表 1 )。理论上存在革命目标变化而政策手段不变
   的情况,不过列宁并没有对这种情况进行讨论。
       实际上,列宁所论述的革命策略是革命处于低潮时革命党的应对
   方式。列宁对革命党策略调整的分析可以提供某种分析框架,但其论

                                                          · 2 1 7 ·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