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2 - 201903
P. 222

革命目标的裂变与群众路线的转向: 1940 年代中共妇女政策的温和化


       以上三种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可能都从某个侧面揭
   示了中共妇女政策温和化的潜在原因。不过,既有研究都是静态的因
   素罗列。这种研究方式可能实现了理论逻辑的自洽,但却未必能通过
   历史事实的检验。具体而言,经济生产因素与乡村文化传统因素同样
   适用于 1930 年代的苏区。中央苏区同样是落后的乡村地区,同样面临
   着乡村文化传统对中共激进妇女政策的阻挠;而中央苏区一直处于被
   国民党军队军事围剿的状态,中共面临着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和压迫,其
   所面临的财政经济压力比 1940 年代更大(黄道炫, 2011 : 284 )。然而,
   中共在 1930 年代并没有因为经济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转变其激进的
   妇女政策。中共也并非没有意识到激进妇女政策的负面后果,毛泽东
   ( 1993犪 : 242 )在《寻乌调查》中就注意到激进妇女政策引起男性贫农群
   众对革命失望以及引发社会纠纷的情况,但是他坚持认为“民主制度代
   替封建制度的潮流是到底无法制止的了”。强调中共妇女政策转变的
   政治因素论也经不起推敲,延安整风运动的高干整风开始于 1941 年,
   普遍整风从 1942 年春才开展(高新民、张树军, 2000 : 126 )。可是,在
   整风运动之前,中共的妇女政策就已经开始温和化。 1940 年 2 月,中
   共就已经在大生产运动中强调男女性别分工的意义,反对不顾妇女生
   理特殊性的做法(李富春, 2016 : 93 )。李维汉( 1986 : 540 )回忆说:“ 1940
   年规定女同志和体弱的同志不参加重体力劳动。”中共在生产劳动中采
   取性别分工的做法得到了当时在延安访问的陈学昭的证实。陈学昭
   ( 1940 : 310 )指出,中共的生产运动“用分工合作制”,“女同志留着做内
   务,帮助烧饭,烧开水,替开荒的人洗衣服”。
       既有研究虽然在理论逻辑上不乏根据,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经
   济因素与文化因素是常量性的存在,不能解释抗战中后期中共妇女政
   策的变化;政治因素虽然不是常量,但是它出现的时间节点晚于中共妇
   女政策的调整。此外,因素论也没有展现中共妇女政策温和化的动态
   过程。本文将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把碎片化的静态因素分析融合进
   时空环境中进行动态过程展现,力图更全面地探究革命党在革命战争
   年代实施温和化“改良性”妇女政策的原因。
       三、分析框架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中,妇女与无产阶级同属于被压迫、被剥

                                                          · 2 1 5 ·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