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1 - 201903
P. 221
社会· 2019 · 3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共妇女政策温和化是为了刺激革命根据地的
经济生产。孙芳芳( 2013 )指出,中共妇女政策的转向发生于经济困难
的背景之下,其目的是通过激发妇女的劳动生产能力以解决经济危机
引发的政权危机,原先多元化的妇女解放运动转为单方面强调妇女在
经济领域的贡献。董丽敏( 2016 )认为,中共妇女工作重心的转向是为
了摆脱革命根据地经济困顿的局面,弥补战时男性劳动力的匮乏,组织
妇女从事经济生产。杨敏玲( 2015 )认为,中共妇女工作的转向是“为了
保障抗战经费的供给,为了战胜边区严重的经济困难”。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共妇女政策的调整是向乡村文化传统的让步,
为了稳定乡村社会关系。贺桂梅( 2006 )认为,中共妇女政策的变化是
向传统乡村的男女性别分工的回归,新政策遮蔽了“传统农村父权制家
庭结构下的性别问题”,减少了乡村社会的不和谐,强化了人民的团结。
张静、曾晓丽( 2018 )认为,中共在 1940 年代以前的激进“妇女解放”政
策引发了革命理念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突,进而引起了家庭的代际矛
盾(婆媳)和性别矛盾(夫妇),不利于革命力量的团结统一,中共妇女政
策的调 整 “反 映 了 党 对 不 同 利 益 群 体 利 益 的 应 对 和 引 导”。丛 小 平
( 2009 )认为,中共妇女政策的变化是国家政权化解、吸收、整合地方文
化传统的结果,是使政府摆脱革命理念与当地社会习俗相矛盾的途径。
一些外文文献也从乡村文化传统来解释中共妇女政策的变化,只是更
强调中共政策的变化牺牲了女性群体的利益。 2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共妇女政策的转变是延安整风运动中调整政治
路线的产物。周蕾( 2015 )认为,“妇女工作作风”的转变与延安整风运
动有直接关系,其目的在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脱节的问
题,重新调整农村妇女解放的特殊性与阶级解放的共性之间的关系。
钱均鹏( 2013 )指出,中共妇女政策在 1940 年代以前存在“妇女主义”和
“绝对主义”的“不良倾向”,中共妇女政策的变化是响应延安整风运动
中“调查研究之风”和反对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结果。王建华( 2017 )
认为,中共妇女解放政策转变的真正落实发生在西北局高干会议批评
妇女工作没有“探究妇女被压迫的根源”之后,王建华把中共“妇女解
放”的新方向视为中共政治动员内容和形式的转变。
2. 参见 犑狅犺狀狊狅狀 ( 1983 ), 犃狀犱狅狉狊 ( 1983 ), 犛狋犪犮 狔 ( 1983 ), 犛狋狉犪狀犪犺犪狀 ( 1984 )。
· 2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