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8 - 201903
P. 238
革命目标的裂变与群众路线的转向: 1940 年代中共妇女政策的温和化
开荒收粮 特 多”的 事 迹, 12 并 配 发 社 论 要 求 “边 区 农 民 向 吴 满 有 看
齐”。 13 至此,中共的大生产运动进一步从体制内的文件推动走向公开
的舆论宣传动员。在舆论宣传动员之外,中共发动群众生产更体现在
具体事务的组织和领导上。大生产运动以前,陕北边区的经济主要是
个体小农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落后,农田基层设施薄弱”(胡乔
木, 1994 : 243 )。在生产技术短时期内无法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发展生
产的可能路径只有组织和激发既有劳动力的潜能。中共改造陕北民间
“变工”“轧工”等旧有的劳动互助组织,通过政治的力量将其从亲戚、朋
友、邻里等小圈子推广到更普遍的范围。通过重新组织劳动力的方式,
延安县 1942 年的劳动效率提高了近十倍,顺利完成了开荒八万亩的任
务。 14 中共重新组织劳动力发展生产的举措未必都如延安县开荒那么
有效,但是在农业生产中调剂个体小农的劳力畜力,把分散的小农生产
整合起来,促进了劳动分工与协作,总体上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这是
不争的事实。
中共组织和领导群众生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 1941 年
为基准, 1942 年与 1943 年两年共增产 384178 万石粮食,增产的粮食
超过了这两年的公粮征收总数(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 2016犮 : 115 )。
这就减轻了群众负担,为党群关系的缓和创造了条件。中共发动群众
参与生产成效更为突出的是纺织业。抗战初期,边区基本上没有纺织
业,棉布全靠输入(高自立, 2016 : 448 )。国民党实施“限共”政策以后,
布匹价格飞涨。假定每匹 三八 老布 的价 格指数 在 1937 年 为 100 ,则
1939 年是 228.2 , 1941 年是 2328.7 ;若每斗小米的价格指数在 1937
年是 100 ,则 1939 年是 143.3 , 1941 年是 1190 (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
厅, 2016犫 : 419 )。大生产运动前,群众的生活负担随着布匹价格的上涨
而加重,农民买布开支约占全年总开支的 1 / 4 ~ 1 / 3 ,有些困难群众甚
至达到 1 / 2 ~ 2 / 3 。中共发动群众开展纺织业可以有效地解决群众的
生活所需,纺织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传统性别分工方式的回归。
(接上页)完成计划”(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 2016犪 : 65-66 )。一些已有研究也表明,延安大
生产运动是在 1942 年后才全面推广的(米晓蓉, 2014 : 15 ;中共中央书记处, 2011 )。因此,笔
者认为中共落实组织和领导群众生产是在 1942 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进行全党动员之后。
12. 《解放日报》报讯 . 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 犖 ] . 解放日报( 1942 年 4 月 30 日) .
13. 《解放日报》社论 . 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 犖 ] . 解放日报( 1942 年 4 月 30 日) .
14. 《解放日报》社论 . 把劳动力组织起来[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1 月 25 日) .
· 2 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