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9 - 201903
P. 239

社会· 2019 · 3

       中共在边区推动的纺织业不是现代化大生产的“新式工业”,而是
   “最简单、最方便”的“乡村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王里, 1940 )。原则
   上,中共推动边区纺织业发展的举措并无性别偏向。在大生产运动中,
   男女老少都参与到了纺纱纺布的劳动中。但是,纺织“是个巧活”,女性
   “大多纺得好”,男性“就有点抓瞎”。由于男女的性别差异,女性更适合
   从事纺织业,发展纺织业主要动员的是女性群众。另一方面,边区女性
   群众的生产潜能开发空间也较大。大生产运动前,边区经济文化落后,
   本地妇女缠足者多,较少参加劳动生产,多数妇女只是做些针线活和家
   务活(李坚真, 1991 : 137 )。即使是抗战后到达边区的移难民妇女,“除
   过料理家务和农忙时帮助男子送饭、担水等事外,再没有别的劳作”, 15
   一半以上的空闲时间是在串门子、说闲话中过去的。 16 因此,边区妇女
   参与纺织工作的基础条件是具备的。
       然而,动员妇女纺织并非没有阻力。首先,男性群众担心妇女学习
   纺织技术会使她们离开家庭,忧虑“赚几个钱老婆没有了岂不倒霉” 17 。
   其次,妇女担心学会纺织后会被“拨去住工厂”,无力承担照看小孩和打
   理家务的责任。 18 第三,边区群众普遍缺乏纺织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
   原料。发展纺织业的生产动员虽然已经启动,“可是没有找到会纺织的
   人”, 19 群众反映没有纺车和织机,也没有棉花。 20 、 21
       同开荒增加粮食总产出一样,中共克服妇女参与纺织的阻力也是
   通过组织群众的方式。不同的是,合作社在其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合作社的介入使妇女能在家庭私人空间内实现纺织劳动的社会化,区
   别于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合作社是由政府干部指导
   的群众性组织,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促进社员与社员、家户与家户乃至
   “全边区人民的合作”。 22 鉴于群众对妇女离开家庭“住工厂”的顾虑,合
   作社放弃了建厂集中发展纺织的计划,采取家庭分散作业的办法。有


   15. 鲁直 . 延安南区发展妇纺的经验[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3 月 28 日) .
   16. 莫艾 . 一页纺妇发展史[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2 月 28 日) .
   17. 赵烽 . 延安县柳林区二乡的妇女生产[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3 月 8 日) .
   18. 刘玉儒 . 淳耀一区杨乡长是怎样发动妇女纺织的?[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11 月 5 日) .
   19. 鲁直 . 延安南区发展妇纺的经验[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3 月 28 日) .
   20. 任楚 . 米脂民办纺织合作社的发展[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10 月 28 日) .
   21. 张力 . 绥德妇纺中的变工[ 犖 ] . 解放日报( 1943 年 5 月 7 日) .
   22. 高自立 . 巩固扩大合作事业的关键[ 犖 ] . 解放日报( 1942 年 3 月 20 日) .
    · 2 3 2 ·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