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201903
P. 197
社会· 2019 · 3
种分析思路本质上是一种“反证”的论辩策略,其基本假设是,如果自
变量和因变量都是由 同 一个 心理 特 质产 生,它 们就应当具有 相似的
基本特性(例如,面 对 社 会 环 境 变 化 时 具 有 类 似 的 敏 感 度 和 变 化 属
性)。如果它们的基本 特 性 不 同,我们 便可 以倒推 回去,认为 二者产
生于不同的心理特质。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理论论辩的方式应
对“主观解释主观”过 程 中 的混 淆 偏误。众 所周知,与其他国 家的居
民相比,中国居民对于中央政府具有很高的信任度。针对这一特征,
制度性的解释路径往 往 强调 政府 的 绩效 表现、宣传 手段等因 素的作
用,但政治学家史天健( 犛犺犻 , 2001 )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具体来讲,史天健将这 种 对 中 央政府 的高 信任 归因于 中国人 对传 统
权威文化的认同与 接 受。很 明 显,这 里 的 自 变 量 (对 权 威 文 化 的 接
受)和因变量(对中央政府的信任)都是主 观变 量,因此,从文 化的角
度来解释政府 信 任 势 必 面 临 上 文 所 说 的 “主 观 解 释 主 观”的 混 淆 偏
误。史天健本人也意识 到 了 这一 点,他因 此论 述道:“当我们 用文化
作为自变量来解释人 们 的行 为时,各种心 理取 向之间的概念 区分可
能并非必要。但是如果我们想探索人们为什么对某些政治对象采取
不同态度,概 念 上 的 区 别 就 变 得 至 关 重 要”( 犛犺犻 , 2001 : 402 )。那 么,
史天健是如何进行“概 念 上 的 区别”的 呢?在这里,我们可以 直接引
用史天健( 犛犺犻 , 2001 : 402 )的讨论:
在政治文化 研 究 中,价 值 观 与 态 度 应 该 在 概 念 上 加 以
区分。首先,他 们 具 有 不 同 的 心 理 倾 向,执 行 不 同 的 功 能。
价值观和规范是内部标准,规定了行为者的正确行为,但态
度指的是对特定对 象 的 评 价 或 确 认。其 次,这 些 概 念 的 来
源和形成过程是不同的。价值观和规范是通过早期社会化
获得的,但态度是 由 一 生 中 早 期 获 得 的 价 值 观 和 规 范 与 政
治和/或社会行为者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例如,
一个人应该尊重他或她的父亲的规范是通过早期社会化获
得的。一个人对他或她父亲的态度是由这种规范与父亲的
实际行为相互作用 而 形 成 的。最 重 要 的 是,机 会 结 构 对 这
些概念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由于态度部分受到外部刺激的
影响,制度变化带来的机会结构转变很容易改变这种取向。
· 1 9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