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4 - 201903
P. 194
主观变量解释主观变量:方法论辨析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分析“主观解释主观”路径的方法论困境之前,有必要讨论一下
什么变量可以称得上是主观变量。在这里,我们暂时将哲学层面对于
主客观区分的思辨放下,转从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角度,讨论社会学研
究中常见的主观变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首先,主观变量,顾名思义,涉及的通常是被研究对象“自评”或者
“自报”的信息。或者说,主观变量考察的是个体自己提供的评判性信
息,而不是客观行动或者环境指标。比如,自评健康看的是自己感觉是
否健康,客观健康则是涉及血压、病史等外在物理性指标。其次,主观
变量的取值取决于个体价值观念和外在环境的互动。由于人是社会性
的动物,完 全 脱 离 社 会 环 境 的 主 观 判 断 是 很 少 见 的 ( 犅犪狌犿犲犻狊狋犲狉 ,
2005 )。但是,主观变量之所以被称为主观变量,恰恰是因为这些变量
的取值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成分。比如,收入公平感的构建虽然不能完
全脱离个体的实际收入,但判断收入公平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
判断收入合理性的参照对象,后者无疑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第三,主
观变量值得研究,在于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换句话说,主观变量虽
然取值上有主观判断的成分,但其变动的模式不是个体化的,而是体现
出某种社会性的模式,否则,对主观变量的考察就会缺乏社会学的学理
价值。例如,我们对于择偶偏好感兴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不
同群组的人们在择偶偏好上具有某种模式化特征(例如,从偏好在政府
部门工作的 对 象 转 向 偏 好 高 学 历 的 对 象)( 犎犪狀 , 2010 ; 犎狌犪狀犱犙犻犪狀 ,
2016 )。但是,社会学者一般不会去研究个体喜欢苹果还是橘子,因为
这个问题的个体异质性非常大,缺乏社会意义上的模式性发 现。 4 最
后,和客观变量相比,主观变量的测量层次相对较低,以定序或者定距
居多。由于缺乏连续型变量那种具有实际意义的零值,主观变量的研究
往往重在对比,看的是相对大小,以此展现出特定变量取值的实际意义。
例如,某人某天的生活满意度取值为“比较满意”这一发现本身没有太多
意义,只有将其和同一个体前一天的满意度取值相比,或者和其他同辈
4. 当然,如果能够证明具有特定人口学特征的人喜欢苹果,而有其他特征的人偏向橘子,也
是具有实际价值的。
· 1 8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