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8 - 201903
P. 198

主观变量解释主观变量:方法论辨析


       然而,早期社会化 形 成 的 价 值 观 和 规 范 在 相 同 的 情 况 下 可
       能保持稳定。
       可见,史天健将对传统文化的遵从定义为某种价值观,而将对政府
   的信任程度定义为某种态度。基于此种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之所以
   不是虚假的,是因为价值观和态度代表了不同的心理特质,二者不可混
   为一谈。具体表现为,价值观是一种更加稳定的心理特质,而态度是更
   加易变的心理特质。此外,对传统价值的接纳代表了某种集体性价值,
   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则是更加个体化的倾向。因此,在这项研究中,史天
   健综合运用了理论论辩的分析策略,试图说明对传统权威文化的遵从
   与对政府的信任之间具有某种实质性的关联。
       虽然采用理论论辩的方法来处理混淆偏误不需要额外的经验性辅
   助信息,但这一策略也有其局限性。最直接的一点是,由于我们并未直
   接对数据采取任何操作,也不能够直接给读者提供任何“客观”证据,这
   一应对策略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研究者的理论论辩是否能够“说服”
   或“打动”读者。一方面,这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高的理论功底,另一方
   面,这也引入了某种主观性和随意性。正因为如此,除非研究者有充分
   的理论依据,否则,理论论辩的应对策略并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从经验分析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依据不同的
   变化程度还是依据不同的分析层次,上面介绍的间接“反证法”都不能
   完全消除潜在心理特质的混淆性影响。
       就变量差异性变化速率而言,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图 3 ( 犪 )这样的分
   析情境:自变量相比于因变量变化更为缓慢,有可能是因为有另外一个
   心理特质在发挥作用。例如,潜在心理特质 2 抵消了一部分潜在心理
   特质 1 对自变量的影响,从而让自变量和因变量具有不同的变化速率。
   显然,此时来源于潜在心理特质 1 的混淆偏误依旧存在。之所以潜在
   心理特质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力度有所差异,起作用的无非是某
   个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其他心理特质而已。此时,我们自然不能基于自
   变量和因变量具有不同的变化速率来论证不存在混淆偏误。但遗憾的
   是,面对主观自变量和主观因变量,我们通常难以穷尽所有潜在的相关
   心理特质。因此,图 3 ( 犪 )所描述的混淆心理特质的情境是很容易出现
   的,这无疑会质疑理论论辩的策略。



                                                          · 1 9 1 ·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