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201902
P. 50
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
进行了访谈(征收办、重大办、房管局等)。在三个月的居民预签约期
内,我们随街道及社区 工 作 人 员 入户、谈户,列 席基层工作人 员与居
民的座谈会、分指挥部及总指挥部的工作会议,并借助微信加入了居
民内部交流的腾退群,预 签 约 期内 全程参 与,积累 了大 量一手材 料。
此后,我们仍定期跟进,观察了后续现场选房并对第一批入住安置房
小区的居民进行了回访。当前,后期工作仍在进行,我们的观察和研
究也将持续。
较之现有研究,本案例的典型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于其他
研究对街道或社区日常运作的观察,本研究深入到一个极易引发冲突
的城市更新重大试点项目的具体实践,观察权力最末梢与居民互动的
具体过程,展现权力运作的细节。二是充分利用 犜 项目的特殊外部条
件,厘清权力运作逻辑。如上所述,较之其他城市的同类项目,因其特
殊的地理位置, 犜 项目中以“折子工程”为体现的政治高压和以“阳光征
收”为体现的社会压力并存,且上下压力间的张力更为凸显,成为一个
难得的案例。
四、制度硬化的三重机制
犜 项目标志着当下城市更新模式演变中的关键转折,基层政府因
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而产生制度硬化的需求(显性),同时,旧城更新作
为重大政治任务又延续了原有的高压模式,使一贯的制度弹性不可或
缺(隐性)。由此,制度硬化的实践必须兼顾两者之间的张力,使权力在
看似公开透明的“正式化”运作中仍保有潜在的弹性运作空间。本节将
深入分析制度硬化机制,从外部条件硬化、让步规则硬化、加压底线硬
化这三个层面,展现基层政府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是如何拿捏制度硬化
的时机和尺度,由表及里地拓展“阳光征收”“政策不变”原则背后的边
界,从而将一种程序化的、组织化的弹性空间逐层释放出来。
(一)外部条件硬化
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新起点, 犜 项目并不是在白纸上开始的,因此,
如何与以往经验划清界限是项目执行面对的首要问题。执行者将 犜
项目明确地打上“政府工程”的标签,并将以往经验归结为“开发商工
程”,以示两者区别。“政府工程”旨在凸显项目的“公益性”,强调该项
目是由政府投入财政资金用于解决居民居住问题的“解危工程”“民心
· 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