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201902
P. 45

社会· 2019 · 2

   过程视角的话,当下的有趣之处在于,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的历程也在
   国家与社会的不断碰撞中生产出了自身的“历史”。当前,内外(或说上
   下)两个方向均日益增长的理性化、规范性约束成为转型进入中期浮现
   的新变量,其将如何与在前期实践中已被默认的变通运作相结合?或
   者说,该如何重建原先被消解的正式规则的权威性?怎么从长期以来
   的“流于形式”变成“来真的” 4 ?
       因此,本文尝试将“制度硬化”带入讨论视野,以关注当前转型进程
   中出现的阶段性新特征,并将其嵌入长期的、深层的、宏大的历史与当
   下变迁实践的积累中加以讨论。在这一前提下,“硬化”与“变通”主要
   在两方面存在区别。首先,从实施过程和结果看,变通强调实践过程中
   的“走形”,结果与原计划“似是而非全是”,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但从
   本研究案例来看,硬化强调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前后一致”,至少从执行
   者的意图来说,“不走形”是重要原则,最后结果亦要守住最初设定的底
   线。其次,从动力机制来看,以往研究变通的案例往往是动力在下、约
   束在上,变通以顺应民意为方向,约束常常源于行政体系上层; 5 但本
   文案例恰与之相反,在上述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制度硬化以约束民众
   日益增强的博弈能力为目的,尽管在制度实施时政府不得不以约束自
   身行为为前提。换言之,在本案例中,动力在上、约束在下,硬化的推行
   与民意间存在张力。
       不过,尽管存在上述区别,但从研究视角来看,本文依旧着眼于对
   权力运作机制的讨论,就此而言两者是相通的。“变通”研究强调将一
   种实践状态的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将事件性的过程作为
   研究实践状态的入手点,通过对再生产逻辑进行探析来观察权力的流
   动性及实践中的“增量”部分(孙立平, 2002 ;应星, 2006 )。本文亦延续
   这一范式,不过,在引入制度“硬化”的要求之后,权力运作过程内部的
   张力将更为凸显。具体来说,“变通”关注实践中权力运作空间的生产,
   制度呈现弹性;“硬化”则需看到其中权力运作空间的收缩,制度呈现刚
   性。但是,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在中国的压力型体制下,权力运作空

   4.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场景,在签约最后一天,听到
   一位居民给家里打电话说:“妈,要顶不住了,这回看起来是真的来真的了!”
   5. 例如王汉生等( 1997 )对乡镇企业的研究,刘玉照和田青( 2009 )对乡镇企业改制、村委会及
   居委会选举的研究,李洁( 2016 )对安徽农村改革过程中试点突破和话语重塑的研究等。

    · 3 8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