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5 - 201902
P. 235
社会· 2019 · 2
第二是关乎自我之内容的高贵道德。有意思的是,在谈到个人的
时候,齐美尔首先强调的是个人在自身之中发现了人类,人的客观价值
被感知到。“社会伦理”的逻辑是从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这个人,人总想
向社会索取什么,或者提供给社会什么,“社会伦理”的幸福和痛苦系于
占有和失去。相反,尼采讲求人从他所是( 狊犲犻狀 )去行动,只按事情本身
行动,不在乎得与失:
他跟暴发户和纯粹自私自利的享乐者的区别在于,他完
全是由衷地,而不是仅仅在膨胀的幻象中———那毕竟总含有
一种隐秘的不确定性———相信,那一切都是他的人格所具有
的质量按照客观正义性理应获得的,并且他会做出与之相称
的行为。(西美尔, 2006 : 209 )
当齐美尔这样讲到尼采式的“高贵”时,我们不免感到惊讶,因为
“高贵的”( 狏狅狉狀犲犺犿 )的含义是“把什么置于之前”,也就是一种相对价
值,然而,齐美尔敏锐地看到,个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根本上也囊括了
自己与人类的关系,不过它既不是拉平化了的社会,也并非拔高了“同
一性”的共同体,相反,齐美尔笔下的人,正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
所说的那样:相较于享受,苦难反倒是真理,个体不断地承受苦难,磨练
个性,而他的个性的高度正象征着全人类的道德高度。
五、齐美尔对“社会伦理”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批评
从阅读尼采或因尼采产生的分歧背后,齐美尔关切的是社会伦理
的内在困境,或者说探讨社会之先验基础的疑难( 犘狉狅犫犾犲犿犪狋犻犽 ),这也
是他同滕尼斯分歧的实质。就此而言,他的早期巨著《道德科学导论》
( 1893 )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他未来“个体法则”的理论之
源。和齐美尔的其他原创性著作一样,本书无甚引用和注释,也不明确
说明其发生的思想史源流,然而我们不难看到尼采的超善恶与视角主
义对本书的决定性影响。从否定过去的伦理概念来说,超善恶意味着
伦理同经验的张力,视角主义意味着价值的歧义、冲突和流变;从构建
未来的伦理概念来说,尼采的“发展观”特别重要,伦理基于生命自身的
发展。可以说,齐美尔的伦理学是尼采的实证主义从哲学过渡到社会
学的“价值自由”的中介( 犅狅狀犱 , 2016 : 53 )。
在还原 齐 美 尔 这 本 伦 理 学 著 作 的 构 思 背 景 的 意 义 上,康 克
· 2 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