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1902
P. 21
社会· 2019 · 2
早年功名仕途不顺,卖田捐官。进京求职。在人地两生的京城,他以文
交往,广为结友,建立起包括大学士在内的关系网络,进而得到乡友筹
款考御史,最终中榜进士。又在官场友人鼎力相助下,谋得外派官职。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李慈铭起初在京城官场毫无根基,但依凭其诗文名
气而来的士大夫阶层共享价值,居然可以周旋于官僚群体中游刃有余,
虽收入有限但享有上流阶层的生活方式。如此打上文人标志的各种社
会活动表明,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官场内外相连、士大夫进退自如的生
态圈,以至于李慈铭可以恰如其分地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被接纳进官
场内部互动的过程之中。官场的正式制度(官位间关联)也随之弥漫到
非正式领域(朋友间关系)之中。
柯律格( 2012 )《雅债》一书纂集和叙述了明朝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
活动,其中也展现出类似的现象。文徵明因书画成名,但仕途不顺,功
名不第。然而,在文徵明与同代人交往或处理与父辈人际关系时,他的
科举活动而产生的同门、同年、同乡等关系赋予这些社会互动新的意
义,由此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其中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文徵明
为并未谋面的同试人作挽词。两人互不相识,“然由于一同赴试,某种
社会关系遂因此建立,某些义务也连带而生”(柯律格, 2012 : 81 )。即使
在仕途展开之前,作为参加科举的诸生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资源,与地
方政府官员发生了各种联系(柯律格, 2012 : 82 )。可见,科举制度提供
了构建和打通正式与非正式领域之间社会关系的基础。
晚明清初交际之时,不少士大夫拒绝参加科举入仕,以明士志。即
便如此,科举制度所建立的等级制度仍然提供了人际关系互动的基本
框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如白谦慎( 2016 )所示,文人傅山虽因拒绝应
试入仕而身居官场之外,但他的艺术活动和社会交往,从书法创作馈
赠、文字往来到生活接济,与清朝官场和官员融为一体。傅山与他周围
庇护人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共同的价值判断和理念之上。他在各种应酬
中拿捏分寸,与实在可依的观念制度息息相关,反映了文人交往的非正
式过程、价值判断与正式等级制度之间的微妙关系。更有甚者,虽然个
人可以排满反清,但科举以振族业之纲不变,其子孙后代仍奔行于仕途
之路而不避(白谦慎, 2016 : 92 )。这些蛛丝马迹的活动片段告诉我们,
科举制度孕育的文化价值观念不仅规范了士大夫的行为举止,而且渗
透于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
·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