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53
社会· 2019 · 1
人类学家》上发表了一篇长文《论超有机性》,提出关于文化或文明之自
主性的“超有机论”。他借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指出:
“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也是一个社会有机体。他的身体构造是生物有
机体,但他也有文明。”每个个人(即使是巴赫这样的天才)都不过是文
明或文化的造物。这种文化或文明决定论立刻激起了萨丕尔、戈登维
泽等人的反驳,他们认为克虏伯将历史逐出了科学,并严重排斥个人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萨丕尔( 犛犪 狆 犻狉 , 1917 )反问道:“我们怎么可以想象,
诸如拿破仑执政这种事件、拿破仑这等人物,从那个时代及此后的政
治、经济和社 会 发 展 的 角 度 来 看,竟 然 都 是 无 关 紧 要 的?”戈 登 维 泽
( 犌狅犾犱犲狀狑犲犻狊犲狉 , 1917 )更是针对那种没有面目的文明个体做出了自己
的界说:“他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人,不是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人,也
不是那些有些天赋的个人;他甚至也不是共处一个文明内的平均个体。
我在 这 里 所 说 的 个 人 指 的 是 传 记 式 的 个 人 ( 狋犺犲 犫犻狅 犵 狉犪 狆 犺犻犮犪犾
獉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獉
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 )。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复合体。不管是心理因素,还
是文明因素,都不足以道尽他的实质。”克虏伯后来对他的理论有所修
正,在《文化生成的形貌》中( 1944 )重新论述了文化与天才人物之关系,
但他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十分保守的。有些吊诡的是,正是他的夫人
西奥多拉·克虏伯( 犓狉狅犲犫犲狉 , 1961 )为一个印第安土著人写了一部很有
名的民族志传记———《夹缝间的伊什:北美最后一个印第安野人的传
记》。在鲍亚士的门徒中,在倡导个人生命史在社会变迁研究中的优势
方面,克莱德·克拉克洪和爱德华·萨丕尔可以说是最坚定的两位。
前者是林耀华在哈佛大学的指导教师之一。林耀华在哈佛大学就读期
间,正是克拉克洪大力倡导运用“个人档案法”( 犲狉狊狅狀犪犾犱狅犮狌犿犲狀狋 )开
狆
展生命史研究之时(参见 犌狅狋狋狊犮犺犪犾犽 , 犲狋犪犾. , 1945 ; 犓犾狌犮犽犺狅犺狀 , 1945 )。
总体来看,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之前,虽然传记民族志作品不断涌
现,有的作品还在大众读者群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奥斯卡·刘易斯
( 2014 )的《桑切斯的孩子们》甚至造成了墨西哥与美国之间一场不大不
小的外交纠纷,也引发了墨西哥政坛和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大讨论;但在
美国人类学中,除少数几个例子,传记法在学术撰述的格局内大概只扮
演着一种辅助性民族志叙事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田野民
族志的资料整理和保存工作,顶多算是正式学术作品的一项副产品。
其次,美国人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传记民族志不可避免地
· 4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