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24
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
人生活在人际关系的流变中,常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机遇、变故等偶然
性,因而只有在分析中将这些偶然性解放出来,才能回到真实的社会生
活之样态;偶然不是变量思维中的误差,其本身即是一种社会机制,甚
至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金翼》讲的是黄张两个家族兴衰轮替的生命史。既然是生命的历
程,社会的建构便会随着家族主体成员的发展轨迹而逐层展开,从农村
到乡镇再到城市,从种地到小买卖再到商业经营,从成家到分家再到家
庭与政治乃至外族入侵的碰撞……随之家族的概念也在不断延伸。在
林耀华看来,这种扩展性的生命史,对中国人来说,依然牵绊着两种命
运:一是不断回家归乡的宿愿,终点即是起点的轮回;二是人始终处于
生产经营或仪式祭祀的活动里,无论生活的半径如何扩展,都在生活的
常态与变动、平衡与失调中保持着人际关系可持续的均衡状态,这种动
态的平衡机制即是社会秩序的来源。可以说,这一基于 犫犻狅 犵 狉犪 狆 犺 狔 的
个案研究,深化了描述性的分析原理,改变了社会学研究中从测量出发
的假设思维之抽象观念性,也提升了从分析性解释出发的质性观察的
视角。因为无论是这些量化或是质性的研究,都试图将流动不居的、充
满偶然的生活之流切分开来,做预设性或切片式的社会分析,而不能从
一种社会构成的有机体,从辗转生活的持续流出发来发现社会的真正
底蕴,达成一种由自身文明所塑造的有关人类命运的读解。
由此看来,从 犫犻狅 犵 狉犪 狆 犺 狔 入手,可以发展出一种基于 犺犻狊狋狅狉犻狅 犵 狉犪 狆 犺 狔
但又有别于其路径的研究方法。生命史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历
史编纂的策略,如林耀华说的那样:“外部测量的材料,必须依赖内省的
解释,才能认识社会的真相,并理解生命的价值。”(参见林耀华, 2000 ;
张海洋、王晔, 2000 )是故,基于“直觉、同情和内省”的理解,才是最通达
本质直观的社会学解释。
犵
不过,个案研究中的各种 狉犪 狆 犺 狔 技术,并非局限于上述所列。举
个例子说, 犾犲狓犻犮狅 犵 狉犪 狆 犺 狔 (语词编纂学)对社会学的应用也很有价值。这
种方法,是以社会概念为研究对象的方法,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
的概念或范畴,需要放置在具体的历史脉络中来考察。涂尔干在宗教
研究中就曾提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形式,宗教思维中的概念即是集
体表象,是一种社会性的心智活动;宗教所奠定的认识论基础,始终以
社会群体的分布和形态为根据;社会性的配置和分类,即是最高的知识
· 1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