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201
社会· 2019 · 1
说明语言发达程度与文明程度的关联。位于美洲西北海岸的一些语言
极不发达的部族有食人的风习,而在塔希提岛等地语言发达的居民中,
食人风习只剩下残余 ( 犛犪犻狀狋犛犻犿狅狀 , 2013 : 813-815 、 1124-1125 )。
从圣西门关于人与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他十分看重“组织”与“社
会劳动”。他将语言的发明视为人类精神演进史的重要环节,因为语言
使人类得以更好地组织起来从事社会劳动。圣西门认为,语言并非人
体组织的 自 然 产 物,它 的 发 明 要 归 功 于 无 数 世 代 的 人 相 继 的 劳 作
( 犛犪犻狀狋犛犻犿狅狀 , 2013 : 814 )。圣西门对“阿韦龙野人”的观察使他愈发相
信,语言和社会生活对于个人的才智发展至关重要:阿韦龙野人幼年时
代被遗弃在森林中,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当他被农民捉住并被送
至医院时,医务人员经观察后发现,他对人类现有的知识一无所知,喜
爱生吃动植物。这个长期与世隔绝的人,在智力水平上只比动物略高
一点,接近于人类最初几代的智力水平。他被送至聋哑教养院后,医生
伊塔尔发现,尽管阿韦龙野人的说话器官良好,但由于它长期没有使
用,失去 了 必 要 的 柔 韧 性,因 而 学 习 语 言 和 知 识 极 为 困 难 ( 犛犪犻狀狋
犛犻犿狅狀 , 2013 : 1125-1128 )。通过观察阿韦龙野人后,圣西门得出结论
说:个人如果与社会隔绝,孤立自处,只凭借自身的力量,没有习得人类
目前拥有的、经过一切世代的人相继积累而成的知识,只能陷入野蛮和
无知的状态( 犛犪犻狀狋犛犻犿狅狀 , 2013 : 813 )。
在圣西门看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是人得以摆脱动物状态的必要
条件,可以说,是社会生活造就了人,使其才智逐渐增长并具备了使人
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借助上述研究,圣西门批评了 18 世纪一些启蒙思
想家对人类原初状态的理解。他指出,孔多塞赋予了人类的初民一些
文明人才具备的特征。而事实上,人类需要经历漫长的社会劳动才能
具备这些特征。此外,卢梭、达朗贝尔和孔多塞都认为“处于野蛮状态
的人是幸福的,只是在确立了政治的、市民的和宗教的制度之后,人们
才变得不幸。”圣西门指出,这种观点与神学家所说的“亚当和夏娃偷吃
禁果之前在伊甸园里是幸福的”没有本质的差别,启蒙思想家的这一观
点是神学观点的形而上学变体。在这个问题上,卢梭等启蒙思想家与
神学家 的 共 同 之 处 在 于 用 想 像 替 代 了 对 事 实 的 观 察 ( 犛犪犻狀狋犛犻犿狅狀 ,
2013 : 1132 )。
除了揭示人的社会属性之外,圣西门还批评启蒙时代流行的平等
· 1 9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