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42
从实证视角理解个案研究:三阶段考察渠文的方法创新
其过程似乎颇似演绎逻辑中“研究假说”的验证/推翻/深化。但渠文对
此高度警惕,其引用“现象学”的悬置观点,强调不能受限于之前的“总
体把握”:“一是要悬置预设,排除成见,过早地引入理论假设就会过早
地丧失经验发现的机会。”当然,渠文也反对过分“悬置”,否则将缺乏个
案选择与观察的指引:“(若完全悬置预设),这一工作(个案研究)很难
实现一种迈向社会全体的解释。”
因此,渠文采取的是中间立场:好的个案研究会在“总体把握”与
“个案解读”间往复循环———总体把握指导个案解读,而个案发现又有
助于提升总体把握;提升后的总体把握又能更好地指导个案解读。如
此循环提升研究者对双方的理解。渠文主张的似乎是“预判”与“个案”
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校正,最终得到相对客观的“一致/拟合”,因此既非
拘泥于之前的“预设”,也非取决于“个案”经验。上述过程恰似诠释学
描绘 的 “诠 释 循 环”( 犺犲狉犿犲狀犲狌狋犻犮犮犻狉犮犾犲 )( 犌犪犱犪犿犲狉 , 1975 ; 犘犪犮犽犲狉犪狀犱
犃犱犱犻狊狅狀 , 1989 )。此即“典型个案”策略中最后一个组成部分。 15
以上便是渠文提出的“典型个案”策略。从实证视角考察,上述逻
辑无可挑剔,完全可以理解与欣赏。但实证方法可以补充一些技术,帮
助研究者更好地运用“典型个案”策略。首先,针对“总体把握”,为避免
过于琐细或笼统,研究者通常会利用一些分析概念/框架,如阶级分化
严重、国家极为强势之类,便于对“总体/结构”进行刻画。“分类框架”
,
( 狋 狔狆 狅犾狅 犵狔 )便 是 常 见 的 刻 画 工 具 ( 犅犪犻犾犲 狔 1994 ; 犅狅狑犽犲狉犪狀犱犛狋犪狉 ,
2000 )。其次,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除反映特质的“典型个案”外,还
有很多其他的“个案选择”策略。例如, ① 可以依据总体把握,聚焦于个
案的关键层面/变项,并展开“比较个案”设计———挑选那些“需要凸显
面存在变异,其他面大体相同”的个案(如“最类似个案比较”)( 犜犲狌狀犲
犪狀犱犘狉狕犲狑狅狉狊犽犻 , 1982 ;卡拉曼尼, 2012 ); ② 也可以根据总体把握,挑选
最难以 成 立 的 个 案 加 以 考 察,此 时 只 需 关 注 极 少 数 的 “关 键 个 案”
( 犮狉狌犮犻犪犾犮犪狊犲 )( 犈犮犽狊狋犲犻狀 , 2000 ; 犌犲狉狉犻狀 犵2007 ); ③ 当然也可以在总体把
,
握的基础上,规划出“最大个案间变异”( 犿犪狓犻犿狌犿狏犪狉犻犪狋犻狅狀狊犪犿 狆 犾犻狀 犵 )
15. 此处稍作提醒:在上述“诠释循环”过程中,除简单粗暴的验证/推翻外,个案解读更常扮
演的角色是修正 /提升之前的“总体把握”。此际,研究 者 最 好 能 具 备 更 丰 富 的“备 择 视 角”
( 犪犾狋犲狉狀犪狋犻狏犲狆 犲狉狊 狆 犲犮狋犻狏犲狊 ),将有助于更贴切地逼近/理解个案,使“诠释循环”能够走在良性循
环的轨道上。
· 1 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