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22

思想史视野中的质性研究:以方法意涵的构建为例


   主性目标,以实用主义的理性方式获得资源应对历史中结构性的限制。
   这一叙事本身就蕴含了因果性。经过这番应对,形成了新的政权特点:
   中央化、官僚化、吸纳大众,以及在国际舞台实力不断强化了的民族国
   家。这样的国家特点在斯考切波的叙述中正是对比了革命前的国家无
   能、下层反叛和国际危机。国家建构成为贯穿叙事始终的目标,行动都
   是应对结构性限制的理性选择,结构不同,选择也就不同。这一叙事的
   因果性体现于“条件—应对”的叙述架构中。与此因果叙事相冲突的其
   他可能叙事模式,比如,将意识形态或阶级地位视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则被排除出历史机制。比如,斯考切波反对将革命结果解释为意识形
   态导向下行动的结果,她强调,行动者(如革命政党)为了实现国家建构
   的目标,放弃了原本意识形态的革命蓝图( 犛犽狅犮 狆 狅犾 , 1979 : 171 )。
       斯考切波的叙事模式也来自她的理论对话意识。该书提出“国家
   潜在自主性”( 狅狋犲狀狋犻犪犾犪狌狋狅狀狅犿 狔狅犳狋犺犲狊狋犪狋犲 )的理论视角,以此照亮
               狆
   革命历史中的国家建构历程,并解释革命后的国家形态差异( 犛犽狅犮 狆 狅犾 ,
   1979 : 163 )。斯考切波将此视角区别于社会群体视角或阶级视角,后者
   是将国家视为一个被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不同社会群体或阶级
   力量 为 了 达 成 自 身 目 标 而 进 行 竞 争 或 合 作 ( 犛犽狅犮 狆 狅犾 , 1985犪 : 4-5 ;
   犕犻狋犮犺犲犾犾 , 1991 ; 犕犪狀狀 , 2012 : 45-46 ),革命也正是斗争的过程( 犛犽狅犮 狆 狅犾 ,
   1979 : 25 )。国家自主性视角则认为国家具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如目标、
   手段、理性)与自主利益( 犛犽狅犮 狆 狅犾 , 1979 : 27 )。国家逻辑的主要特征在
   于从社会榨取资源来支持那些强制和行政组织,以此应对国际和国内
   危机的挑战,保证国家自身的生存( 犛犽狅犮 狆 狅犾 , 1979 : 29 )。斯考切波将国
   家的自主性视为是“潜在”的,因为它必须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才可以
   转化为可分析的行动逻辑。
       在对叙事因果性的认识与理论对话意识的双重影响下,斯考切波
   将三个国家有关革命的资料组织起来形成叙事。叙事注定是片面的,
   因为它只是照亮了历史中的某个部分。进入叙事的历史如同聚光灯下
   开始表演的演员活跃起来。国家自主性、结构局限、外部危机、行动者
   资源、灵活的策略等被选择成为叙述的组成部分,而意识形态、文化、生
   产方式等则被排除在叙事之外。
       基于这种叙事方式,斯考切波构造案例的相似性,比较不同性。比
   如,基于法俄两国革命进程的叙事,斯考切波建立对两国革命共同结果

                                                          · 1 1 5 ·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