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73
社会· 2018 · 6
来看,可以说,我国的社会政策实践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存在于政府着
力解决基本民生问题的各种政策之中。社会政策有范围的广狭之分、
专门与混合之别、水平高低之异。本文认为,社会政策是以人为本,以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和谐与社会进步为宗旨和内容的政策。社会
政策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包含在其他政策(如经济政策、社会保障政
策)之中,我国社会政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社会政策对保障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的权利、维持社会
秩序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社会建设和社会政策的概念在党的十六届六
中全会《决议》中才首次被明确提出,但我国通过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建设
的实践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不同时期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
政府政策的重点不同,因此相关的社会政策对社会建设的作用及其功能
也不同。按照前述的社会建设涵义,社会政策对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是
不言而喻的。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改变困难群体、弱势群体
的不利地位,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联接与和谐相处,促进人们的社
区参与和社会治理,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贡献。
二、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建设
的影响
根据我国改革发展的总进程,结合社会政策的发展状况,本文分四
个阶段对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做简要分析和阐释。
(一)农村改革阶段的经济型社会政策与缓解贫困
对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农村居民来说,最迫切的需要是脱贫。按照学者
们的观点,人的需要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系统发挥其功能的必要条件,
没有它,个体就不能完成社会对他的期待。 2 在当时情况下,政府不可能
出台纯粹的福利性的社会政策去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向农民放权、让
利是解决其贫困问题的基本选择,随之出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全国
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不仅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实行“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是
自己的”这种分配制度,使 3 亿多农村居民走出了绝对贫困。绝对贫困
2. 多亚尔,莱恩、伊恩·高夫 .2008. 人的需要理论[ 犕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6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