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51

社会· 2018 · 6

   管理的对象是“国家人、单位(人民公社)人”,主要管理政治态度、身份
   和体制身份,管理的事项主要是完成国家、政府、上级的指令。由此政
   府对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秩序控制观”:社会管理首要是管
   理人们的政治态度、立场并划分社会身份,借以维护和实现社会秩序;
   同时以计划经济实现社会生活的管理和保障。这种观念与经济体制、
   社会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及国际环境是相适应、相吻合的。由于社会管
   理与社会控制“合二为一”的明显效果,也由于人们需要由政治身份获
   得社会身份,从而获得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保障,故公众对“秩序控制观”
   是认可的。
       在社会转型之后,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并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国家与社会分离,经济体制与生活保障不再连为一体,这使社会需要承
   担更多的职责;不再有敌我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面临国际环境的压力
   相对减弱;社会管理的主体、组织载体、对象、目标等都实际发生了转
   变;而且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民生需求都对社会效率有着更高
   的或迫切的需求。由此,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必然发生相对的“分离”,
   社会管理的性质和内容都发生转变,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管理显得
   更为必要和重要;管理的对象转变为“社会人”,主要管理日常行为、日
   常生活、利益保障、公民权利,管理事项转变为主要针对社会行为、社会
   生活、社会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效率,借以促进市场秩序、社会秩序。
   政府也开始逐渐重视社会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管理的政策和
   措施,这显示政府对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这可以被概括
   为“社会效率观”:依赖合理的社会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发展社会
   服务,保障公民权利、民生需求和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的
   效率,借以实现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任务,也将
   使“社会效率观”包含更准确的、更科学的含义。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及各方面转变的复杂现象
   和过程,其中有三大因素对社会管理实践和社会管理观念产生重要影
   响,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型, 11 二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 12 三是

   11.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12. 郑杭生,洪大用 .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 犑 ] . 社会学研究, 1996 ( 1 ): 58-63 ;孙
   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 .1994.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犑 ] . 中国社会科学( 2 ): 47-62.

    · 4 4 ·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