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56
“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
( 犾犪犫狅狌狉犿犻 犵 狉犪狋犻狅狀 )的现象,即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视为农民获
得新的经济社会地位的过程。我惊奇地发现,就像当初农民进入乡镇
企业时把亲缘、地缘传统网络移植到企业中一样,现在又把这一网络移
植到他们所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在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这种
与现代性原则格格不入的传统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却发挥
着节约农村—城市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7
2002 年 3 月,受爱德基金会的资助,我在北京组织了一次以“农民
工流动:现状、趋势和对策”为题的研讨会,汇集了一批社会学和经济学
的知名学者撰文和研讨,如白南生、蔡窻、崔传义、李强、孙立平、李路
路、李汉林、王奋宇、周大鸣、刘世定、王春光、王晓毅、关信平、刘精明
等。会议的论文集以《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为题
出版,一时热销。我在该书“编后记”里写道:“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
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者……他们普普通通的生活,却构成了一个伟
大社会变迁的过程。正是这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勇于改变生活和命
运的日常精神,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 8
我对农民工的关注点,并不仅仅在于他们转变了职业,更重要的是
他们怎样融入城市文明。我在对广州城中村的研究中,深切地感受到
这种融入的艰难。 2003 年“非典”期间,在万人空巷的北京城,我坐下
来整理调查资料和笔记,写作了《村落的终结》。我在该书结束语中谈
到,“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的村
落乡土社会,其终结问题不是非农化和工业化就能解决的,村落终结过
程中的裂变和新生,也并不是轻松欢快的旅行,它不仅充满利益的摩擦
和文化的碰撞,而且伴随着巨变的失落和超越的艰难”。 9
2007 年,我与李炜合作,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农民工在中国
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探索回答为什么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
没有引发社会的动荡?处于城市低收入地位的农民工,为什么没有产
生强烈的社会不满情绪?在城市聚集居住并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农
民工为什么没有产生大规模的集群行为?研究结果认为,“收入和经济
7. 李培林 .1996.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犑 ] . 社会学研究( 4 ): 42-52.
8. 李培林 .2003. 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 犕 ]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94-295.
9. 李培林 .2004.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犕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53-154.
· 4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