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54

“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


   多国家电视台的黄金时间热播。
       然而,国内外舆论在看待中国农民工问题上经历过根本性转向。
   中国的“民工潮”从一开始就受到各种质疑和非议。一些西方学者认
   为,中国雇佣农民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血汗工厂”,中国是用血汗工
   人从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并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些西方媒体甚至
   断言,中国大规模的民工流动必定会成为强大的“颠覆性”社会力量。
   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毁于流民之手”,“流民潮几乎
   就是社会的一个火药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几十万人处于一种盲动
   的状态下,由于相互间的情绪共振作用,可以毫无理由地使每一个分子
   都产生强烈的被虐心理和报复欲望,每一个分子的这种情绪又共同形
   成一种强大的破坏力,随时可能爆发为一场没有首领没有目标的死亡
   性运动”。这位学者甚至预言,“中国社会如果再一次发生大的动荡,无
   业的农民一定是动荡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的破坏性力量”。 2
       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虽然也存在农民工生
   活条件和待遇较差、社会保障欠缺、欠薪问题一度比较严重以及社会排
   斥和社会歧视现象等问题,甚至出现过农民工连续跳楼自杀的“富士康
   事件”,但在几十年的过程中,还几乎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
   性事件。这与 1997 年到 2002 年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改革中频繁出现
   的下岗失业职工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形成鲜明对比。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舆论对农民工流动的看法出现转折性变化,各
   种文学艺术作品开始把农民工塑造成共和国发展的脊梁。国际金融危
   机之后的 2009 年,农民工的群体形象作为年度人物被选为美国《时代
   周刊》封面。《时代周刊》评价称,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是中国经
   济的快速增长逐步带领全球走出了危机的阴影,而这首先要归功于千
   千万万勤劳坚忍的中国农民工。
       中国学界对农民工的研究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变化,这些研究始终
   伴随着农民工的成长和发展。


   2. 引文参见:王山 .1994.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犕 ] .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6 、 62-63 。 1994
   年出版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是经过精心“策划”、由王山撰写的。出版时作者托名所谓德国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洛伊宁格尔,还写上“王山,译”,一时在全国影响很大,震惊京城,甚至引起
   国家领导人的注意。但冒名之事很快被人识破,著名作家王蒙也撰文说德国汉学界从未听说
   有“洛伊宁格尔”其人。
                                                           · 4 7 ·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