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社会》2018年第6期
P. 58
“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
度化障碍”。 12
2012 年,我与田丰再次合作,在《社会》上发表《我国农民工社会融
入的代际比较》,认为老一代农民工已经逐渐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新
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外出务工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是真
正影响到中国未来长治久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该项
研究发现,以工作技能而非受教育年限代表的人力资本,是影响流动农
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变量;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虽然对农民工进
入城市社会有很大帮助,但对其融入城市社会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农
民工经济层次的融入与其社会层次融入、心理层次接纳和身份层次认
同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我们假设的从经济—社会—心理—身份依
次递进的社会融入模式是不成立的,社会融入的不同层次更有可能是
平行和多维的;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在绝对收入、受教育年限和工作技能
等方面都要好于老一代农民工,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与老
一代农民工相比并没有出现根本性差异。该文最后提出,要“尽快酝酿
和制定未来 20 年将进城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的路线图”。 13
我认为,社会学界对农民工问题的大量研究和持续关注,促进了关
于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共识的形成和相关社会政策的改进。
三、 40 年来农民工流动的政策演进和治理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对农民工流动的认识和政策与社会舆论
的变化一样,也有一个渐进转变的过程。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大
量农民开始进城务工经商,与原有的限制城乡流动的政策发生冲突。
1991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劝阻民工盲目去广东的通知》,同年国
务院还颁布《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将收容遣送的对象
扩大到三证(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不全的流动人员, 1995 年公安
部又发布《关于加强盲流人员管理工作的通知》,“盲流”从此成为社会
对农民工流动的一种贬称。直到 2003 年 6 月“孙志刚事件” 14 发生后,
12. 李培林、田丰 .2011.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 犑 ] . 社会( 3 ): 1-23.
13. 李培林、田丰 .2012. 我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犑 ] . 社会( 5 ): 1-24.
14.2003 年 3 月 17 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
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收容
遣送中转站收容,收容期间孙志刚被殴打致死。事件发生后,经媒体报道舆论一片哗然,推动
了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条例。
· 5 1 ·